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laugh 笑着笑着就哭了
1914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先生,正在太平洋岛屿的热带雨林中考察。他向当地的一名食人族描述:“欧洲正在发生战争,每天有几万人丧生。”
食人族土著惊奇地问道:“你们怎么吃得下这么多人肉?”
当他解释欧洲人不吃人肉时,食人族惊呆了:
“不吃的话杀来干什么?你们那里也太野蛮了!”
1914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先生,正在太平洋岛屿的热带雨林中考察。他向当地的一名食人族描述:“欧洲正在发生战争,每天有几万人丧生。”
食人族土著惊奇地问道:“你们怎么吃得下这么多人肉?”
当他解释欧洲人不吃人肉时,食人族惊呆了:
“不吃的话杀来干什么?你们那里也太野蛮了!”
出门玩拍完纯风景,记得拍一两张有人在里面的照片,哪怕没有别人,也拍一个自拍照。回头整理照片,若唯一一张人像照片拍得不满意,也请你把它留下来。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美丽的风景毫不稀有,而当年拍的那张并不满意的人像或者自拍,却能瞬间把你带回过去。那情那景那人那时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English come back home 与 go back home
在不同的场景下,选择 come back home 或 go back home 是根据说话者和听者的位置关系来决定的。以下是详细解释:
---
### 1. 在家问别人是否回家
- 你在家里,问对方是否会回到你所在的地方(家)。
- 因为你希望对方“来到”你的位置,所以用 come back home。
- 例句:
- “Will you come back home tonight?”(你今晚会回家吗?)
- “When will you come back home?”(你什么时候回家?)
---
### 2. 在外面告诉家里人自己是否回家
- 你不在家,而家里人希望知道你是否会“回到”家。
- 因为你从外面“去”到某个地方(家),所以用 go back home。
- 例句:
- “I’ll go back home after dinner.”(我晚饭后会回家。)
- “I’m not sure if I can go back home tonight.”(我不确定今晚能不能回家。)
---
### 总结
- come back home:用于对方要“来到”说话者或听者所在的地方(通常是家)。
- go back home:用于说话者从外面“去”回家的场景。
在不同的场景下,选择 come back home 或 go back home 是根据说话者和听者的位置关系来决定的。以下是详细解释:
---
### 1. 在家问别人是否回家
- 你在家里,问对方是否会回到你所在的地方(家)。
- 因为你希望对方“来到”你的位置,所以用 come back home。
- 例句:
- “Will you come back home tonight?”(你今晚会回家吗?)
- “When will you come back home?”(你什么时候回家?)
---
### 2. 在外面告诉家里人自己是否回家
- 你不在家,而家里人希望知道你是否会“回到”家。
- 因为你从外面“去”到某个地方(家),所以用 go back home。
- 例句:
- “I’ll go back home after dinner.”(我晚饭后会回家。)
- “I’m not sure if I can go back home tonight.”(我不确定今晚能不能回家。)
---
### 总结
- come back home:用于对方要“来到”说话者或听者所在的地方(通常是家)。
- go back home:用于说话者从外面“去”回家的场景。
## 煮鸡蛋和广播操——王蒙
我的爸爸博学多艺,诲人不倦,多年来,他亲自培养我、训练我,想把我造就成为一个人才。
他教我文学,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唐诗三百首》,在他的训练下,我已经做到倒背如流了。每当我试图读一本新书的时候,他就会发怒,他愤愤地质问说:“难道你自认为你已经把唐诗三百首全部学通了么?你难道自认为已经融汇贯通了唐诗三百首的全部奥妙、技法、韵律、对偶、炼字、炼意、诗眼、诗味、境界、品格……以及其它等等了么?难道你认为你的诗已经比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李商隐、杜牧……写得还好,你的水平已经超过了那些诗仙诗圣了么?你难道认为唐诗已经过时了么?”
他教我唱歌,他最喜欢的一只歌是《苏武牧羊》,每当我试图学唱一只别的歌的时候,他就愤怒地质问道:“难道你认为你已经把《苏武牧羊》唱好了,唱到家了,可以打一百一十分了么……”
他教我体操——广播体操第一套。每当我想学习新的五套广播操的时候,他就振振有词,言之成理地问道:“难道第一套操你已经做够了,再不需要改进,再不需要练习了?难道第一套操已经配不上你这个一米六的小个子了?难道……”
他给我吃煮鸡蛋。当我提出是不是可以吃炒鸡蛋或者鸡蛋糕的时候,他驳斥我说:“难道你就不需要煮鸡蛋了么?你难道要抛弃供给了你那么多卡路里和动物性蛋白以及维生素 A、D的煮鸡蛋了吗?”
在爸爸的雄辩的“难道”下,我至今只看过一本书:《唐诗三百首》。只会唱一只歌:《苏武牧羊》。只会做一套体操:第一套广播体操。只吃过一种菜肴:煮鸡蛋。#书摘 《讽刺微型小说60篇》
我的爸爸博学多艺,诲人不倦,多年来,他亲自培养我、训练我,想把我造就成为一个人才。
他教我文学,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唐诗三百首》,在他的训练下,我已经做到倒背如流了。每当我试图读一本新书的时候,他就会发怒,他愤愤地质问说:“难道你自认为你已经把唐诗三百首全部学通了么?你难道自认为已经融汇贯通了唐诗三百首的全部奥妙、技法、韵律、对偶、炼字、炼意、诗眼、诗味、境界、品格……以及其它等等了么?难道你认为你的诗已经比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李商隐、杜牧……写得还好,你的水平已经超过了那些诗仙诗圣了么?你难道认为唐诗已经过时了么?”
他教我唱歌,他最喜欢的一只歌是《苏武牧羊》,每当我试图学唱一只别的歌的时候,他就愤怒地质问道:“难道你认为你已经把《苏武牧羊》唱好了,唱到家了,可以打一百一十分了么……”
他教我体操——广播体操第一套。每当我想学习新的五套广播操的时候,他就振振有词,言之成理地问道:“难道第一套操你已经做够了,再不需要改进,再不需要练习了?难道第一套操已经配不上你这个一米六的小个子了?难道……”
他给我吃煮鸡蛋。当我提出是不是可以吃炒鸡蛋或者鸡蛋糕的时候,他驳斥我说:“难道你就不需要煮鸡蛋了么?你难道要抛弃供给了你那么多卡路里和动物性蛋白以及维生素 A、D的煮鸡蛋了吗?”
在爸爸的雄辩的“难道”下,我至今只看过一本书:《唐诗三百首》。只会唱一只歌:《苏武牧羊》。只会做一套体操:第一套广播体操。只吃过一种菜肴:煮鸡蛋。#书摘 《讽刺微型小说60篇》
#观点
Speak little, do much.
He that would travel much, should eat little.
If you would be loved, love and be loveable.
The honest man takes pains, and than enjoys pleasure; the knave takes pleasure, and than suffers pains.
Speak little, do much.
He that would travel much, should eat little.
If you would be loved, love and be loveable.
The honest man takes pains, and than enjoys pleasure; the knave takes pleasure, and than suffers pains.
象友小青说:“我这个人,如果新遇到一个特别喜欢的朋友,会立刻想把他的博客全部看一遍。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我还会把他博客的友情链接点开都看一看。这种行为,放在一般的社交里会被绝大多数人当成变态?”
我:不会不会。人之常情!
我:不会不会。人之常情!
#laugh
“哦,你说这个啊...不都说独居女性不安全吗?我这是防身用的。”
“所以你就在正对家门口的柜子上,供自己的遗照?”
“对啊,你这样想,不管入室抢劫还是小偷,进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的遗照,第二眼就能看见我。”
“哦,你说这个啊...不都说独居女性不安全吗?我这是防身用的。”
“所以你就在正对家门口的柜子上,供自己的遗照?”
“对啊,你这样想,不管入室抢劫还是小偷,进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的遗照,第二眼就能看见我。”
#网友语录 肖覃含 所有的人其实都是在采用拖字决,实在拖不下去了就再往下推推,无论是个人,公司还是任何单位即使包括听起来严肃正经的zf部门,是国情也是人性。能得到下达命令,就能立马站起来动手处理推进的人,那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人中龙凤凤毛麟角了。没有任何人愿意承担一点责任,一推二六五皆是常态。
芬兰专家表示,芬兰的综合安全模式为欧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指的是该国对国家安全的全社会方针。
这位专家表示,“这是关于在整个社会中建立一致的威胁认知,关于让所有预备役军人和军事工业做好准备并参与其中,包括参加演习等等。”
“这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它真的很有效。芬兰没有人害怕过俄罗斯人。” #网摘
这位专家表示,“这是关于在整个社会中建立一致的威胁认知,关于让所有预备役军人和军事工业做好准备并参与其中,包括参加演习等等。”
“这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它真的很有效。芬兰没有人害怕过俄罗斯人。” #网摘
timeline上一个小朋友做错事带给我的思考:犯错乃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一个个体犯错后承担后果并表达歉意,从中得到教训也因此长大一点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我们一定要记得“翻篇”。一件事了结了就是了结了,不要对别人,对孩子,也不要对自己翻旧账。一次错误不会也不应该定义一个人。每个人都谨记:“翻篇”了就是“翻篇”了。
@24636 #书摘
## 8.4个人电脑
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的时候,占据主导地位的计算机仍然是IBM公司生产的巨型机。但一种名为“小型机”的计算机已经被人们开发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我在上节提到的UNIX操作系统就是运行在小型机上的。虽然名字里有个“小”字,可(按今天的标准看)依然相当巨大、昂贵、难以维护。这个“小”是相对于巨型机而言的。
到了1980年,有儿家公司开始研制微型计算机,这些更小的机器比较适合个人使用。当时最流行的两种微型计算机分别是苹果电脑公司生产的Apple II和Radio Shack公司生产的Tandy TRS-80。购买这类机器的人主要是电脑爱好者,老百姓大多不感兴趣。
此时IBM也推出了几种小计算机,其中包括System /23 Datamaster(商用),Displaywriter(一台独立的文字处理机)以及IBM 5100和5110(程序员用)。这些机器的销售并不理想,IBM也认它们是食之无味,弃之可错的鸡肋。
可IBM公司里的某些人还是很看好这方面的新技术,并且着手研究为商业市场开发一种全新微型计算机的可行性。但公司上下对这种投人普遍持反对意见,毕竟能挣大钱的还是 巨型机和小型机。即使人们把那些功能不足以运行IBM标准商业软件的小计算机买回去,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在1980年5月,1BM公司董事会主席Frank Cary和总裁John Opel这两位高层执行官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台这样的计算机有可能成为IBM公司整个产品线的一个虽然微不足道但很有价值的补充。他们决定成立一个由8名工程师和5名市场分析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来研究这件事。
这个后来被称为“13人小组”的研发小组于1980年7月开始工作。到了1980年的9月6日,“13人小组”的负责人Bill Lowe面见Crayi
和Opel并展示了一个工作模型。它还没有正式的操作系统,而且使用的是与System /23完全一样的处理器芯片。不知什么原因,Cray和OpeI都很喜欢他们看到的东西,很快就批准了设计一种全新的机器--IBM个人电脑--的项目。他们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这种机器确实效果不错,大概能卖它儿万台。可在1980年,这个数字对IBM来说不过是块小土豆。
IBM公司于1981年8月12日正式发布了这种个人电脑。几年之内,这种人称IBM PC的小计算机彻底改变了计算机工业的格局。小企业第一次有机会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到了80年代的中期,个人电脑--此时,生产它的厂家已经不止IBM一家了--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到了90年代,它们在普通家庭里也很常见了。
毫无疑问,个人电脑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新型、低廉、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增长也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日渐孤立。
## 8.4个人电脑
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的时候,占据主导地位的计算机仍然是IBM公司生产的巨型机。但一种名为“小型机”的计算机已经被人们开发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我在上节提到的UNIX操作系统就是运行在小型机上的。虽然名字里有个“小”字,可(按今天的标准看)依然相当巨大、昂贵、难以维护。这个“小”是相对于巨型机而言的。
到了1980年,有儿家公司开始研制微型计算机,这些更小的机器比较适合个人使用。当时最流行的两种微型计算机分别是苹果电脑公司生产的Apple II和Radio Shack公司生产的Tandy TRS-80。购买这类机器的人主要是电脑爱好者,老百姓大多不感兴趣。
此时IBM也推出了几种小计算机,其中包括System /23 Datamaster(商用),Displaywriter(一台独立的文字处理机)以及IBM 5100和5110(程序员用)。这些机器的销售并不理想,IBM也认它们是食之无味,弃之可错的鸡肋。
可IBM公司里的某些人还是很看好这方面的新技术,并且着手研究为商业市场开发一种全新微型计算机的可行性。但公司上下对这种投人普遍持反对意见,毕竟能挣大钱的还是 巨型机和小型机。即使人们把那些功能不足以运行IBM标准商业软件的小计算机买回去,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在1980年5月,1BM公司董事会主席Frank Cary和总裁John Opel这两位高层执行官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台这样的计算机有可能成为IBM公司整个产品线的一个虽然微不足道但很有价值的补充。他们决定成立一个由8名工程师和5名市场分析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来研究这件事。
这个后来被称为“13人小组”的研发小组于1980年7月开始工作。到了1980年的9月6日,“13人小组”的负责人Bill Lowe面见Crayi
和Opel并展示了一个工作模型。它还没有正式的操作系统,而且使用的是与System /23完全一样的处理器芯片。不知什么原因,Cray和OpeI都很喜欢他们看到的东西,很快就批准了设计一种全新的机器--IBM个人电脑--的项目。他们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这种机器确实效果不错,大概能卖它儿万台。可在1980年,这个数字对IBM来说不过是块小土豆。
IBM公司于1981年8月12日正式发布了这种个人电脑。几年之内,这种人称IBM PC的小计算机彻底改变了计算机工业的格局。小企业第一次有机会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到了80年代的中期,个人电脑--此时,生产它的厂家已经不止IBM一家了--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到了90年代,它们在普通家庭里也很常见了。
毫无疑问,个人电脑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新型、低廉、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增长也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日渐孤立。
@24636 #书摘
## 8.3 计算活动的黄金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刚才介绍的那种社交环境。读卡机和打印机被终端取而代之,这类设备使人们能够从远程地点使用计算机。
每台终端都有一个键盘和一个显示设备,并且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人们通过终端来编写和运行程序:在键盘上打字,在显示设备上查看程序的输出。
早期终端的输出是打印在一大卷纸上的。当时最常见的终端是IBM 2740和IBM 2741,它们的外观与老式的Selectric打字机差不多(这种打印机的按键是些小圆疙瘩)。几年之后,CRT终端问世了,程序的输出显示在一个内建的屏幕上,显示屏和电视的样子差不多(CRT的意思是cathode ray tube, 阴极射线管)。
与穿孔机、读卡机和笨重而又昂贵的打印机相比,这两种终端--纸质输出和屏幕输出--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用不着给卡片打孔、用不着把它们放到盒子里、也用不着把它们拿到读卡机那儿去,人们只要坐在一台终端的前面就可以编写和运行程序了。
没过多久,原来满屋子的穿孔机换成了满屋子的终端。虽然使用计算机已经稍微有了点与世隔绝的味道,但仍给人们保留下一种属于某个团体的感觉。人们聚在终端室里工作和交谈,友好和互相帮助的传统依然很强烈。在那个时期,要是你想结识些聪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泡在终端室里;在那儿可以结交到多少好朋友啊。
当时的计算机依然很昂贵,所以没人有自己的机器。于是,人们开发出 了一种被称为“分时系统”(time-sharing system)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很多 人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一个分时系统上,一台计算机会连接着许多台终端,而操作系统--使计算机运转起来的主控程序--则被设计成能够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快速切换的形式。这样,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支持几十名、甚至几百名用户同时上机,而程序都运行在后台。
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旗下的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Bell Lab)开发出了一种称为UNIX的分时系统。UNIX是个不同寻常的操作系统,它是由一些极其聪明的人为另外一些极其聪明的人而开发的。没过多久,UNIX就一跃成世界上最流行的分时系统,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得到了推广。
从一开始,UNIX操作系统就是为拥抱通信和共享而设计的。这与其他早期操作系统—当时的操作系统大都是由计算机制造商开发—的做法截然不同。例如,负责开发IBM操作系统的程序员们想当然地认为人们宁愿把自己拥有的信息隐藏起来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所以根本没有在IBM操作系统里为人们提供用来进行通信和交流的手段。又因为IBM垄断着与它们的计算机有关的一切事物,所以IBM公司以外的人根本不可能对该操作系统做任何大的改动。
但负责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却没有这样想。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大都工作在一个共享工具和互相帮助蔚然成风的环境里,所以他们开发出来的UNIX也鼓励人们与其他人共享自己的程序和数据。
此外,任何一位UNIX用户都能随时查看到这个操作系统各种组件的实际程序(源代码)。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它作出修改和改进,然后再把这些改进与其他UNIX用户分享。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旦某位程序员已经解决了某个问题,其他程序员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重复解决同-个问题了。它鼓励UNIX用户团结合作,把他们的工具弄得越来越好,而这正是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原因之一。
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另一个理由是这种操作系统很有趣。例如,每个UNIX系统都内建了一些游戏。UNIX用户在“享受”这些游戏—一因而也更喜欢它——的同时,还能学到这些游戏的工作原理,进而开发出更多的游戏。
但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鼓励人们进行通信和交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UNIX用户就已经能通过终端来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交谈了。此外,每个UNIX系统都能与其他UNIX系统连接起来。在因特网出现之前很久的时候,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许多计算机就已经通过一种特殊的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即UUCP协议--彼此连接在了一起。与现今的因特网相比,UUCP不仅速度慢,用起来也不很方便,但它却为信息和数据的自由流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快地,全世界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就都在使用着UNIX操作系统来发送电子邮件、共享文件和开展协作了。
每个UNIX系统都有一个内建的在线帮助手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它的自学而掌握各种基本操作。不过,UNIX的精妙之处--包括它的高级使用技巧和程序设计技术--如果没有个人之间非正规方式的传授,单靠书本是很难掌握的。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那时候,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编写方法都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来传授的。如果你只用过PC或者Macintosh,那肯定很难相信这一点,可这的确是个事实。就拿UNIX来说吧,虽然已经出版了很多介绍UNIX操作系统的教科书(我就写过好几本),但UNIX的精髓主要还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而这种学习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智力活动,还不如说是种社交活动更当。
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也就是因特网开始流行的20年前,世界各地的聪明人使用的都是UNIX,这是一种鼓励人们与其他聪明人进行交流、协作和共享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人里面大部分是研究人员和学生。他们使用着计算机,他们喜欢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解决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在本书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了“黄金时代”的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历史时期:某项技术还是新生事物,使用这些技术的人还都很“天真无邪”,并且会有一个短暂但辉煌的创新喷涌期。我还谈到曾经有过的因特网黄金时代是如何逝去的。远在因特网黄金时代之前,曾经有过 个“计算的黄金时代”。它以UNIX家族为核心,涌现了数量惊人的发明和发现,并对此后的程序设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计算机用户享受到拥有大量个人之间亲密“接触”的快乐。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人们在计算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依然能够满足他们与别人进行个人交流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时期。那时候,从大的方面来说,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成为一种与世隔绝的活动。
可惜的是,这个计算的黄金时期持续了还不到10年。令它走向衰亡的种子是在80年代刚开始时播下的,当时,一项新技术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很短的时间里,计算领域就沉迷于这项新技术而不能自拔,我们的文化也因为这项新技术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项新技术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程序员们所梦想的计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福音。可这项新技术同时也割断了计算机用户之间的亲密“接触”,催生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失落感,这种感觉持续至今仍挥之不去。
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项新技术也是悄悄来临的。在1980年9月6日,当全世界的大多数程序员和计算机用户还被牢牢圈在70年代的技术藩篱之中时,IBM公司的三个人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一个研发小组的负责人向两位IBM执行官展示了一个小盒子。两位执行官看过之后觉得很不错,于是就作出了一个永远改变了世界的决定。
## 8.3 计算活动的黄金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刚才介绍的那种社交环境。读卡机和打印机被终端取而代之,这类设备使人们能够从远程地点使用计算机。
每台终端都有一个键盘和一个显示设备,并且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人们通过终端来编写和运行程序:在键盘上打字,在显示设备上查看程序的输出。
早期终端的输出是打印在一大卷纸上的。当时最常见的终端是IBM 2740和IBM 2741,它们的外观与老式的Selectric打字机差不多(这种打印机的按键是些小圆疙瘩)。几年之后,CRT终端问世了,程序的输出显示在一个内建的屏幕上,显示屏和电视的样子差不多(CRT的意思是cathode ray tube, 阴极射线管)。
与穿孔机、读卡机和笨重而又昂贵的打印机相比,这两种终端--纸质输出和屏幕输出--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用不着给卡片打孔、用不着把它们放到盒子里、也用不着把它们拿到读卡机那儿去,人们只要坐在一台终端的前面就可以编写和运行程序了。
没过多久,原来满屋子的穿孔机换成了满屋子的终端。虽然使用计算机已经稍微有了点与世隔绝的味道,但仍给人们保留下一种属于某个团体的感觉。人们聚在终端室里工作和交谈,友好和互相帮助的传统依然很强烈。在那个时期,要是你想结识些聪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泡在终端室里;在那儿可以结交到多少好朋友啊。
当时的计算机依然很昂贵,所以没人有自己的机器。于是,人们开发出 了一种被称为“分时系统”(time-sharing system)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很多 人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一个分时系统上,一台计算机会连接着许多台终端,而操作系统--使计算机运转起来的主控程序--则被设计成能够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快速切换的形式。这样,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支持几十名、甚至几百名用户同时上机,而程序都运行在后台。
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旗下的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Bell Lab)开发出了一种称为UNIX的分时系统。UNIX是个不同寻常的操作系统,它是由一些极其聪明的人为另外一些极其聪明的人而开发的。没过多久,UNIX就一跃成世界上最流行的分时系统,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得到了推广。
从一开始,UNIX操作系统就是为拥抱通信和共享而设计的。这与其他早期操作系统—当时的操作系统大都是由计算机制造商开发—的做法截然不同。例如,负责开发IBM操作系统的程序员们想当然地认为人们宁愿把自己拥有的信息隐藏起来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所以根本没有在IBM操作系统里为人们提供用来进行通信和交流的手段。又因为IBM垄断着与它们的计算机有关的一切事物,所以IBM公司以外的人根本不可能对该操作系统做任何大的改动。
但负责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却没有这样想。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大都工作在一个共享工具和互相帮助蔚然成风的环境里,所以他们开发出来的UNIX也鼓励人们与其他人共享自己的程序和数据。
此外,任何一位UNIX用户都能随时查看到这个操作系统各种组件的实际程序(源代码)。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它作出修改和改进,然后再把这些改进与其他UNIX用户分享。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旦某位程序员已经解决了某个问题,其他程序员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重复解决同-个问题了。它鼓励UNIX用户团结合作,把他们的工具弄得越来越好,而这正是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原因之一。
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另一个理由是这种操作系统很有趣。例如,每个UNIX系统都内建了一些游戏。UNIX用户在“享受”这些游戏—一因而也更喜欢它——的同时,还能学到这些游戏的工作原理,进而开发出更多的游戏。
但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鼓励人们进行通信和交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UNIX用户就已经能通过终端来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交谈了。此外,每个UNIX系统都能与其他UNIX系统连接起来。在因特网出现之前很久的时候,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许多计算机就已经通过一种特殊的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即UUCP协议--彼此连接在了一起。与现今的因特网相比,UUCP不仅速度慢,用起来也不很方便,但它却为信息和数据的自由流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快地,全世界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就都在使用着UNIX操作系统来发送电子邮件、共享文件和开展协作了。
每个UNIX系统都有一个内建的在线帮助手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它的自学而掌握各种基本操作。不过,UNIX的精妙之处--包括它的高级使用技巧和程序设计技术--如果没有个人之间非正规方式的传授,单靠书本是很难掌握的。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那时候,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编写方法都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来传授的。如果你只用过PC或者Macintosh,那肯定很难相信这一点,可这的确是个事实。就拿UNIX来说吧,虽然已经出版了很多介绍UNIX操作系统的教科书(我就写过好几本),但UNIX的精髓主要还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而这种学习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智力活动,还不如说是种社交活动更当。
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也就是因特网开始流行的20年前,世界各地的聪明人使用的都是UNIX,这是一种鼓励人们与其他聪明人进行交流、协作和共享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人里面大部分是研究人员和学生。他们使用着计算机,他们喜欢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解决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在本书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了“黄金时代”的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历史时期:某项技术还是新生事物,使用这些技术的人还都很“天真无邪”,并且会有一个短暂但辉煌的创新喷涌期。我还谈到曾经有过的因特网黄金时代是如何逝去的。远在因特网黄金时代之前,曾经有过 个“计算的黄金时代”。它以UNIX家族为核心,涌现了数量惊人的发明和发现,并对此后的程序设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计算机用户享受到拥有大量个人之间亲密“接触”的快乐。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人们在计算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依然能够满足他们与别人进行个人交流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时期。那时候,从大的方面来说,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成为一种与世隔绝的活动。
可惜的是,这个计算的黄金时期持续了还不到10年。令它走向衰亡的种子是在80年代刚开始时播下的,当时,一项新技术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很短的时间里,计算领域就沉迷于这项新技术而不能自拔,我们的文化也因为这项新技术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项新技术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程序员们所梦想的计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福音。可这项新技术同时也割断了计算机用户之间的亲密“接触”,催生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失落感,这种感觉持续至今仍挥之不去。
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项新技术也是悄悄来临的。在1980年9月6日,当全世界的大多数程序员和计算机用户还被牢牢圈在70年代的技术藩篱之中时,IBM公司的三个人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一个研发小组的负责人向两位IBM执行官展示了一个小盒子。两位执行官看过之后觉得很不错,于是就作出了一个永远改变了世界的决定。
龙应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书摘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书摘
顾准认为:在区域辽阔的国家里,若利用“直接民主”的口号,挂苏维埃式的、代表大会式的、一党制的民主的招牌,来掩盖“时代的智慧、荣誉和良心”对全国人民实行领导的国家,说干脆点,独裁国家,别的结果是不可能有的。#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