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36 #书摘
## 8.3 计算活动的黄金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刚才介绍的那种社交环境。读卡机和打印机被终端取而代之,这类设备使人们能够从远程地点使用计算机。

每台终端都有一个键盘和一个显示设备,并且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人们通过终端来编写和运行程序:在键盘上打字,在显示设备上查看程序的输出。

早期终端的输出是打印在一大卷纸上的。当时最常见的终端是IBM 2740和IBM 2741,它们的外观与老式的Selectric打字机差不多(这种打印机的按键是些小圆疙瘩)。几年之后,CRT终端问世了,程序的输出显示在一个内建的屏幕上,显示屏和电视的样子差不多(CRT的意思是cathode ray tube, 阴极射线管)。
与穿孔机、读卡机和笨重而又昂贵的打印机相比,这两种终端--纸质输出和屏幕输出--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用不着给卡片打孔、用不着把它们放到盒子里、也用不着把它们拿到读卡机那儿去,人们只要坐在一台终端的前面就可以编写和运行程序了。

没过多久,原来满屋子的穿孔机换成了满屋子的终端。虽然使用计算机已经稍微有了点与世隔绝的味道,但仍给人们保留下一种属于某个团体的感觉。人们聚在终端室里工作和交谈,友好和互相帮助的传统依然很强烈。在那个时期,要是你想结识些聪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泡在终端室里;在那儿可以结交到多少好朋友啊。

当时的计算机依然很昂贵,所以没人有自己的机器。于是,人们开发出 了一种被称为“分时系统”(time-sharing system)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很多 人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一个分时系统上,一台计算机会连接着许多台终端,而操作系统--使计算机运转起来的主控程序--则被设计成能够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快速切换的形式。这样,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支持几十名、甚至几百名用户同时上机,而程序都运行在后台。

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旗下的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Bell Lab)开发出了一种称为UNIX的分时系统。UNIX是个不同寻常的操作系统,它是由一些极其聪明的人为另外一些极其聪明的人而开发的。没过多久,UNIX就一跃成世界上最流行的分时系统,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得到了推广。

从一开始,UNIX操作系统就是为拥抱通信和共享而设计的。这与其他早期操作系统—当时的操作系统大都是由计算机制造商开发—的做法截然不同。例如,负责开发IBM操作系统的程序员们想当然地认为人们宁愿把自己拥有的信息隐藏起来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所以根本没有在IBM操作系统里为人们提供用来进行通信和交流的手段。又因为IBM垄断着与它们的计算机有关的一切事物,所以IBM公司以外的人根本不可能对该操作系统做任何大的改动。

但负责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却没有这样想。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大都工作在一个共享工具和互相帮助蔚然成风的环境里,所以他们开发出来的UNIX也鼓励人们与其他人共享自己的程序和数据。

此外,任何一位UNIX用户都能随时查看到这个操作系统各种组件的实际程序(源代码)。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它作出修改和改进,然后再把这些改进与其他UNIX用户分享。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旦某位程序员已经解决了某个问题,其他程序员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重复解决同-个问题了。它鼓励UNIX用户团结合作,把他们的工具弄得越来越好,而这正是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原因之一。

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另一个理由是这种操作系统很有趣。例如,每个UNIX系统都内建了一些游戏。UNIX用户在“享受”这些游戏—一因而也更喜欢它——的同时,还能学到这些游戏的工作原理,进而开发出更多的游戏。

但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鼓励人们进行通信和交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UNIX用户就已经能通过终端来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交谈了。此外,每个UNIX系统都能与其他UNIX系统连接起来。在因特网出现之前很久的时候,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许多计算机就已经通过一种特殊的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即UUCP协议--彼此连接在了一起。与现今的因特网相比,UUCP不仅速度慢,用起来也不很方便,但它却为信息和数据的自由流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快地,全世界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就都在使用着UNIX操作系统来发送电子邮件、共享文件和开展协作了。
每个UNIX系统都有一个内建的在线帮助手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它的自学而掌握各种基本操作。不过,UNIX的精妙之处--包括它的高级使用技巧和程序设计技术--如果没有个人之间非正规方式的传授,单靠书本是很难掌握的。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那时候,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编写方法都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来传授的。如果你只用过PC或者Macintosh,那肯定很难相信这一点,可这的确是个事实。就拿UNIX来说吧,虽然已经出版了很多介绍UNIX操作系统的教科书(我就写过好几本),但UNIX的精髓主要还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而这种学习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智力活动,还不如说是种社交活动更当。

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也就是因特网开始流行的20年前,世界各地的聪明人使用的都是UNIX,这是一种鼓励人们与其他聪明人进行交流、协作和共享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人里面大部分是研究人员和学生。他们使用着计算机,他们喜欢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解决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在本书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了“黄金时代”的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历史时期:某项技术还是新生事物,使用这些技术的人还都很“天真无邪”,并且会有一个短暂但辉煌的创新喷涌期。我还谈到曾经有过的因特网黄金时代是如何逝去的。远在因特网黄金时代之前,曾经有过 个“计算的黄金时代”。它以UNIX家族为核心,涌现了数量惊人的发明和发现,并对此后的程序设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计算机用户享受到拥有大量个人之间亲密“接触”的快乐。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人们在计算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依然能够满足他们与别人进行个人交流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时期。那时候,从大的方面来说,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成为一种与世隔绝的活动。

可惜的是,这个计算的黄金时期持续了还不到10年。令它走向衰亡的种子是在80年代刚开始时播下的,当时,一项新技术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很短的时间里,计算领域就沉迷于这项新技术而不能自拔,我们的文化也因为这项新技术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项新技术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程序员们所梦想的计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福音。可这项新技术同时也割断了计算机用户之间的亲密“接触”,催生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失落感,这种感觉持续至今仍挥之不去。

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项新技术也是悄悄来临的。在1980年9月6日,当全世界的大多数程序员和计算机用户还被牢牢圈在70年代的技术藩篱之中时,IBM公司的三个人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一个研发小组的负责人向两位IBM执行官展示了一个小盒子。两位执行官看过之后觉得很不错,于是就作出了一个永远改变了世界的决定。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