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在《使西纪程》中,郭嵩焘据其所见所闻,而申言西洋也有两千年的文明;指出西洋富国强盛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政治制度);而因人民与国家同其利病,故国运长久。这些言论,如前所述,是一般士大夫们所不能接受的。同时,因为这些言论有其现实的依据,所以也彻底打破了所谓天朝帝国尽善尽美的欺人之谈,更让愚昧的士大夫们切齿,遂断定 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其实,郭嵩焘只不过是说了一些真话,只不过是希望中国能以西洋为鉴而改变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局 面。然而,郭嵩焘的真活却确实多触忌讳。
其一,郭嵩焘认为并不是中国政教优于西洋,而是西洋政教优于中国。他在英国考察后曾说英国““巴力门”(按:Parliament,国会)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议,设“买阿尔’(按:Mayor,民选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请”,而中国自秦以来两千余年却适得其反,因此西洋称中国为“哈甫色维来意斯得”(按:half-Civilized,半开化的),而西洋人视中国,正如中国三代盛时视夷狄。认为中国的政教(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优于西洋(夷狄)正是当时中国大部分人的精神支柱,而郭满焘却如是说,怎能不让人怀疑他“有二心于英国”,而居心叵测呢?
其二,郭嵩焘说只有民主之国才能强盛。郭氏在听禧在明(Walter Caine Hillier)谈到英人在澳洲、印度开发的情形后,即谓人民应与国家同其利病。在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之后,说的就更明白:“非民主之国,则势有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主兼主国政故也。”国人所谓明君贤相,其实是靠不住的,国家要强盛,第一要务是依西洋之政体而加以改革。郭嵩焘说这番话的时候,孙中山还没有见到西洋的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而康有为也是在此之后两年才意识到 西洋治国原来还是有法度的,所以郭氏没有被杀头已算很不错了。
其三,郭嵩焘说要拒夷狄于国门之外,让天朝和夷狄完全隔绝是靠不住也不可能的,因此不但要敞开大门,而且要学习其立国之本,强兵富国之术,尚学求艺之方。当时的顽固派们根本不把西洋人当人看,说外国人根本不是人而是有一点人气的物而已。但郭嵩焘却说:“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天心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 不但西洋人不是夷狄,而且西洋技术发达,“七万里一瞬而至”,所以想隔也隔不住,想把国门锁上也无从锁起。
其四,西洋人才辈出,实赖其教育。郭嵩焘一到香港,便“周历学堂数处”,而到英国之后更是热心参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这位在中国早有“学问文章,世之凤麟”的翰林却慨叹自己年老失学、不通外文,而希望中国能改变教育制度,多培养一些“不为虚文”的人才。但中国虽将“师”看成是仅在天、地、君、亲之下的人物,却既不重“师”,而教育更是专以“时文(按:
八股文)小楷”为务。这样一来,不但赶不上西洋,连东洋倭人都不如。
其五,郭嵩焘说西洋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伦理观念虽然不足为师道,但较之中国还要好一些。孔老夫子在中国一直被当成圣人,而儒家的伦理观念是天之经,地之义,郭氏却说还不如西洋。这种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批判,就是在今天恐怕也让很多人难以容忍,或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郭嵩焘 出使英伦,本来就没有人理解和支持,而又敢倡种种异论,《使西纪程》自然难逃毁板之厄。《使西纪程》毁板之后,与郭氏一同出使的刘锡鸿立即上疏,历数郭氏“三大罪”,所谓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堂堂天朝大使竟向区区巴西国国主致敬、柏金官殿听音乐仿效洋人取阅乐单。“贤明”的天朝君主和士大夫们竟然真的认为这些都是不可饶恕之事,总理各国事务衝门还要将他查办治罪。郭嵩焘上疏辩解不果,只得奏请销差,时为1878年5月6日,距他到伦敦仅一年零七个月。1879年1月31日,郭嵩焘离伦敦回国。
回国之后,郭嵩焘即称病乞休,返归故里。抵长沙时,据其当天日记,长善两县意不许他入境,而士绅们张贴布告,说他勾通洋人。然而,就是在这充满敌意的氛围中,这位坚持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坚持立国之本在朝廷政教的孤独的思想启蒙者仍然要批评国事,谈论洋务,他坚信:“虽使尧舜生于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缓也。“然而,他的话在当时是没有人想听,也没有人愿意听的,他只能寄希望于将来。在“白头萧索倚闲阶”的凄凉晚景中,他吟道:“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 有此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或许人们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不让他在九泉之下还慨叹“生年不及汉明章”了吧。
-- 陆玉林 1993年11月
#书摘
其一,郭嵩焘认为并不是中国政教优于西洋,而是西洋政教优于中国。他在英国考察后曾说英国““巴力门”(按:Parliament,国会)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议,设“买阿尔’(按:Mayor,民选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请”,而中国自秦以来两千余年却适得其反,因此西洋称中国为“哈甫色维来意斯得”(按:half-Civilized,半开化的),而西洋人视中国,正如中国三代盛时视夷狄。认为中国的政教(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优于西洋(夷狄)正是当时中国大部分人的精神支柱,而郭满焘却如是说,怎能不让人怀疑他“有二心于英国”,而居心叵测呢?
其二,郭嵩焘说只有民主之国才能强盛。郭氏在听禧在明(Walter Caine Hillier)谈到英人在澳洲、印度开发的情形后,即谓人民应与国家同其利病。在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之后,说的就更明白:“非民主之国,则势有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主兼主国政故也。”国人所谓明君贤相,其实是靠不住的,国家要强盛,第一要务是依西洋之政体而加以改革。郭嵩焘说这番话的时候,孙中山还没有见到西洋的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而康有为也是在此之后两年才意识到 西洋治国原来还是有法度的,所以郭氏没有被杀头已算很不错了。
其三,郭嵩焘说要拒夷狄于国门之外,让天朝和夷狄完全隔绝是靠不住也不可能的,因此不但要敞开大门,而且要学习其立国之本,强兵富国之术,尚学求艺之方。当时的顽固派们根本不把西洋人当人看,说外国人根本不是人而是有一点人气的物而已。但郭嵩焘却说:“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天心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 不但西洋人不是夷狄,而且西洋技术发达,“七万里一瞬而至”,所以想隔也隔不住,想把国门锁上也无从锁起。
其四,西洋人才辈出,实赖其教育。郭嵩焘一到香港,便“周历学堂数处”,而到英国之后更是热心参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这位在中国早有“学问文章,世之凤麟”的翰林却慨叹自己年老失学、不通外文,而希望中国能改变教育制度,多培养一些“不为虚文”的人才。但中国虽将“师”看成是仅在天、地、君、亲之下的人物,却既不重“师”,而教育更是专以“时文(按:
八股文)小楷”为务。这样一来,不但赶不上西洋,连东洋倭人都不如。
其五,郭嵩焘说西洋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伦理观念虽然不足为师道,但较之中国还要好一些。孔老夫子在中国一直被当成圣人,而儒家的伦理观念是天之经,地之义,郭氏却说还不如西洋。这种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批判,就是在今天恐怕也让很多人难以容忍,或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郭嵩焘 出使英伦,本来就没有人理解和支持,而又敢倡种种异论,《使西纪程》自然难逃毁板之厄。《使西纪程》毁板之后,与郭氏一同出使的刘锡鸿立即上疏,历数郭氏“三大罪”,所谓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堂堂天朝大使竟向区区巴西国国主致敬、柏金官殿听音乐仿效洋人取阅乐单。“贤明”的天朝君主和士大夫们竟然真的认为这些都是不可饶恕之事,总理各国事务衝门还要将他查办治罪。郭嵩焘上疏辩解不果,只得奏请销差,时为1878年5月6日,距他到伦敦仅一年零七个月。1879年1月31日,郭嵩焘离伦敦回国。
回国之后,郭嵩焘即称病乞休,返归故里。抵长沙时,据其当天日记,长善两县意不许他入境,而士绅们张贴布告,说他勾通洋人。然而,就是在这充满敌意的氛围中,这位坚持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坚持立国之本在朝廷政教的孤独的思想启蒙者仍然要批评国事,谈论洋务,他坚信:“虽使尧舜生于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缓也。“然而,他的话在当时是没有人想听,也没有人愿意听的,他只能寄希望于将来。在“白头萧索倚闲阶”的凄凉晚景中,他吟道:“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 有此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或许人们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不让他在九泉之下还慨叹“生年不及汉明章”了吧。
-- 陆玉林 1993年11月
#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