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写下一条留言然后阅读,这就是在创造一个自传入回路。与其只想感知那些并非起源于你的事情,比如在感官噪声中寻找外传入信息,你也希望自己读到的信息完全源于之前的行为。你希望你记录下的内容源于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其他人的干预或笔记本的自然腐朽。你希望现在的动作和未来的感知之间有固定的回路。这让你可以制造一种外部记忆一一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早期书写的作用(很多是商品名录和交易往来的明细),也许一些早期图像也发挥过这样的作用,但是具体作用不像书写那么明确。#书摘
当手写下一条信息是为了给其他人看时,日常交流就形成了。
当你写下给自己以后看的文字时,时间通常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因为从广义上看,这样做是为了记忆。但是这类记忆确实是一种交流现象;这是现在的自己在和未来的自己交流。#书摘
人们一直认为高阶思想(higher-order thought)似乎与意识存在某种联系。高阶思想是关于自身思想的思考——它要求我们从当前的体验中抽离,审视和评估自己此刻的感受。例如,“我为什么在此刻心情如此糟糕?”或者“我几乎没注意到那辆车”。长期以来,研究者认为,高阶思想在解释主观性和意识的理论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但具体角色尚不明确。一些人认为,高阶思想对任何主观经验都是必要的。由于大多数动物不太可能具备高阶思想,这种观点最终可能与我在前几章提到的“主观经验的后来者观点”趋同。另一种可能是,高阶思想是人类生活中极其复杂的能力,它能够重塑主观经验,但并非高阶思想本身赋予我们主观经验。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读。我反对将高阶思想视为产生主观经验的唯一必要步骤。它只是整体蓝图中的一部分,虽然可能非常关键。在所有有意识的思维中,最生动的形式或许就是把注意力投向自身的思维过程,并对其进行反思,通过这种方式亲自体验自己的思绪。我们可以向内观察自己的内在状态,并且无需语言就能进行思考;但在“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或“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样的不可否认的意识体验中,内部言语的作用非常显著。我们经常通过提出内在问题、做出评论或自我劝导来反思自己的状态,而这种反思并非无关紧要或仅作消遣;正是这种反思帮助我们完成许多事情。#书摘
日常交谈既起到输入,也起到输出的作用。听闻是心智的输入端,言说是输出端。我们既说也听,可以听到自己说话的内容。就连大声对自己说话,也可以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书摘 《章鱼的心灵》
@26283 人类社会只是动物社会的一种,现代人类社会只是全球长时间尺度下存在过的人类社会的一种,当代西方文明不过是这几百年内人类文明中更能打的一个。然而,人类却傲慢地把动物性的高尚归功于人性,把人性的龌龊归罪于动物性。人类把自己“高贵的基因”捧在手心里,却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一颗脆弱的鸡蛋,所以自视甚高,认为鸭蛋、鸽子蛋、鸵鸟蛋这些低级蛋不配和我这个高级蛋在同一个篮子里,但谁知道明天谁先碎? #书摘
性关系绝不仅仅指性伴侣关系,最主要的性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它既是生育的结果,又是爱的原因,具有极度的排他性和不可更改性,是信任滋生的稳固平台,是部落形成的前提。

第二重要的性关系才是性伴侣关系,绝大部分生物都没有固定配偶,雄性是精子的“搬运工”,雌性是基因的“交换器”。在有固定配偶的群体中,性关系是连接两个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的强有力的纽带,让他们没有猜忌(或猜忌较少)地为共同目标努力。其他的所有社会关系都是建构在这二者之上的二级关系,比如合作关系。#书摘 它们的性
刘未鹏:程序员行业是最适合自学的行业,网络是程序员的天堂,需要的资源、工具,比课堂上的多出何止百倍,如果说还有一个学科,并不需要传统的教育就可以成才,估计非程序员莫属了。#书摘
刘未鹏: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简单重复,懒于思考的生活,真的算是生活吗?#书摘 《暗时间》
刘未鹏: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点。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我们的思维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陷阱,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总是最优的,我们感觉正确的事情很多是错的,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常常并不合乎效益最大化原则。#书摘
“如果你害怕失败,你已经失败了,因为你不想尝试新东西,沉溺于自己的舒适区。这种态度,无论对个人、对组织,甚至对国家都是致命的。” -- 莱文 #书摘 《做难而正确的事》
即便是针对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让他们为上学做好准备,而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生活。--蒙台梭利 #书摘
与本书中论及的其他一些民族不同,中国人还从未受到在文化上占优势的外国人的拓殖。他们的过去不是一部少数人的历史,而是一部多数人的历史:是中国自己的过去,而且是一个两千多年来保持着强有力的统一的过去。虽然中国人认为他们的过去是优越的,但他们只是为自己而说,从未宣称为人类而说。#书摘 王賡武自选集
最近十年常越界电视,有网友、观众批评我常常在讨论现实问题时提到“文革”,“为什么老是念念不忘呢?”这是他们的疑问。说实话,也是我自己的疑问。

我想,于私,是个人记忆。至今仍会在梦中见到父亲在电子管收音机前听“九评”、北京女红卫兵抄家时亲切的目光:“别害怕,你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街上群众欢呼剪人裤腿、下乡火车启动时的哭声混合《东方红》乐曲声、下放干部告诉惊讶的村民“尼克松要来了,毛主席决定,这一次不杀他”......

#书摘 重读文革
达尔文也是,他曾经在自传中写道,“当我还小时,曾打过小狗,我相信那只是因为想要尝尝权力的滋味而已”。(不过他接着写,“我从来没忘过此事,甚至连犯罪地点都记得一清二楚,显见此事在心头之沉重”。 #书摘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
@25820 他说穆尔克里斯全家都是不想干任何活的人。他震惊地看到,虽是个出色的女裁缝,托米的母亲却衣衫褴褛地晃悠,托米自己虽是个合格的木匠,但他们屋子里的每一张椅子都有一条断腿。他在日记里径直说托米——“我在这儿完全依赖于他”——是“不可靠的”。

无论可不可靠,托米是他有的一切。他最近的邻居莫蒂默一家认为他完全疯了,不愿跟他有任何关系。他们甚至禁止他走进他们的地界,理由是他会吓坏他们的羊。因此,如果他想到罗斯洛后面的山岗上走走,就不得不走一条长而迂回的路线。有一次他这样散步时,莫蒂默家的人看到他突然停住,用手杖当工具在路上的泥地里画一个轮廓图(一个兔-鸭图?),他站着,长时间全神贯注盯着这张图,然后又走了起来。这事印证了他们最初的看法。还有一件事也是如此:一天晚上,莫蒂默家的狗叫声打乱了维特根斯坦的专注,他猛烈爆发了。事实上,他留给莫蒂默家的印象,与他先前留给奥地利乡下村民的印象颇为雷同。

托米也觉得维特根斯坦有点怪。但部分因为对德鲁利家的忠诚(迈尔斯·德鲁利曾跳下船救出了溺水的托米),部分因为开始喜欢“教授”的相伴,他愿意竭尽所能使维特根斯坦在罗斯洛的居住尽量舒适和愉快。例如,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满足维特根斯坦严格的清洁和卫生标准。按维特根斯坦的建议,他每天早晨不只送去牛奶和煤,还送去自己用过的茶叶。每天早晨,茶叶洒在厨房地板上吸污垢,然后扫掉。维特根斯坦还叫托米弄掉屋子里的“甲壳动物”(土鳖虫)。托米的做法是,给整个屋子喷了多到令人窒息的消毒粉。毕生害怕每一种虫子的维特根斯坦对结果感到满意,他情愿面对窒息的威胁,也不愿意看见土鳖虫。

罗斯洛农舍有两个房间,一个卧室和一个厨房,维特根斯坦的大部分时间在厨房里度过。但没用厨房做饭。在罗斯洛时,他几乎完全依靠从戈尔韦的一家杂货店里订购的罐头食品。托米挺担忧他的饮食。“罐头食品会吃死你”,他有一次说。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阴森的:“反正人活得太久了”。维特根斯坦把厨房改作书房,托米早晨去时,常常发现他坐在厨房的桌子边,往夹起来的散页上写着什么。几乎每天都有一堆丢掉的纸页,烧掉它们是托米的活。

一天早晨,托米到罗斯洛时听见维特根斯坦的说话声,进屋后惊讶地发现只有“教授”自个。“我以为你有个伴在这儿呢,”他说。“我是有,”维特根斯坦回答,“我在跟我的一个很亲爱的朋友——我自己——谈话。”在他这时期的一本笔记本里,这句话得到了呼应:

几乎我的所有写作都是跟我自己的私人谈话。我跟自己促膝而谈的话。

#书摘
到爱尔兰的头两个星期,维特根斯坦住在都柏林的罗斯旅馆。只要医院里没事,德鲁利就陪维特根斯坦到都柏林城里或周边寻找可能的住处。没地方能提供他需要的孤独和平静,但德鲁利在圣帕特里克医院的朋友罗伯特·麦卡洛夫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麦卡洛夫常去维克洛郡瑞德克洛斯的一处农舍度假,房子属于理查德·金斯顿和詹妮·金斯顿,他们对他说过想招一个永久房客。这个信息传给了维特根斯坦,他立刻从都柏林动身去“勘察现场(case the point)”(这时候他的词汇里包含了从美国侦探小说里借来的一点新鲜用语)。维克洛郡迷住了他。“坐公车前往的路上,”回来后他告诉德鲁利,“我不停地对自己说,真是个真正美丽的国度。”

不过,搬进金斯顿夫妇的农舍后没多久,他就写信对里斯说自己在那儿感到“冷和不舒服”:“我也许会在几个月之内搬到西爱尔兰的某个隔绝得多的地方。”但几个星期后他适应多了,德鲁利第一次去瑞德克洛斯时,看起来一切都很好。维特根斯坦告诉他:“有时我的想法来得如此迅速,我觉得仿佛有什么在引导着我的笔。现在我清楚地看到,放弃教授职位是正确的。在剑桥我永远做不完这工作。”

#书摘 维特根斯坦传
到爱尔兰的头两个星期,维特根斯坦住在都柏林的罗斯旅馆。只要医院里没事,德鲁利就陪维特根斯坦到都柏林城里或周边寻找可能的住处。没地方能提供他需要的孤独和平静,但德鲁利在圣帕特里克医院的朋友罗伯特·麦卡洛夫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麦卡洛夫常去维克洛郡瑞德克洛斯的一处农舍度假,房子属于理查德·金斯顿和詹妮·金斯顿,他们对他说过想招一个永久房客。这个信息传给了维特根斯坦,他立刻从都柏林动身去“勘察现场(case the point)”(这时候他的词汇里包含了从美国侦探小说里借来的一点新鲜用语)。维克洛郡迷住了他。“坐公车前往的路上,”回来后他告诉德鲁利,“我不停地对自己说,真是个真正美丽的国度。”
不过,搬进金斯顿夫妇的农舍后没多久,他就写信对里斯说自己在那儿感到“冷和不舒服”:“我也许会在几个月之内搬到西爱尔兰的某个隔绝得多的地方。”但几个星期后他适应多了,德鲁利第一次去瑞德克洛斯时,看起来一切都很好。维特根斯坦告诉他:“有时我的想法来得如此迅速,我觉得仿佛有什么在引导着我的笔。现在我清楚地看到,放弃教授职位是正确的。在剑桥我永远做不完这工作。”

#书摘 维特根斯坦传
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 --《四世同堂》钱默吟 #书摘
除非你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否则永远不会确定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雇用其他人来帮助自己开发,你就需要向他们描述你的构想。这种描述就叫做问题陈述或需求集合,这也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主题。显然,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或者说不清自己的需要,那么你获得成功的机会自然会降低不少。

几年前,我们曾做过实验来测定那些计算机程序员是怎样被别人要求他们做的事所影响的。这些实验很简单,但它们却揭示了那潜藏在所有需求工作下的原动力:

如果你阐明了你的需要,你就很可能获得它。

如果你没有说清楚你的需要,你就很可能得不到它。
#书摘 探索需求
#书摘 那天早上穿过草坪时,道格拉斯.斯波尔丁用脸撞破了一张蜘蛛网。空中一条看不见的丝线碰触他的额头,悄无声息地断了。

由于这件最微妙的事情,他知道这一天定然有所不同。父亲开车带道格拉斯和十岁的弟弟汤姆出城去乡下,路上他向孩子们解释了这一天不同于往日的另一个原因。有些日子完全是由臭味混合成的,整个世界都得捏着鼻子小心呼吸。而另一些日子,他继续说道,你能听见宇宙吹响号角,发出颤音。有些日子尝起来不错,有些摸起来很好。而还有一些日子能让你的所有感官都舒畅。比如今天,他点点头,闻起来就像山岭那一侧有座无名的巨大果园一夜之间长成了,使眼前的所有土地都充满了温热的新鲜气息。空气的触感像是雨,但天上并没有云。偶尔,林中会传出陌生人的笑声,然后重归寂静••••

《蒲公英酒》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