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芬兰专家表示,芬兰的综合安全模式为欧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指的是该国对国家安全的全社会方针。
这位专家表示,“这是关于在整个社会中建立一致的威胁认知,关于让所有预备役军人和军事工业做好准备并参与其中,包括参加演习等等。”
“这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它真的很有效。芬兰没有人害怕过俄罗斯人。” #网摘
这位专家表示,“这是关于在整个社会中建立一致的威胁认知,关于让所有预备役军人和军事工业做好准备并参与其中,包括参加演习等等。”
“这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它真的很有效。芬兰没有人害怕过俄罗斯人。” #网摘
如果曾经做了点善事,对某个人好过,我是不希望那个人在公开场合用歌声赞美我的. 如果他非要那么做的话,我会觉得肉麻,甚至会觉得羞耻。结果是那个人做了一台晚会编好台词去高声歌颂我,他一定是在羞辱我。#网摘
#网摘
有人统计了「做一些行为中会分泌多少多巴胺」的排行,数据未经考实,但可大概参考参考。
1. 撸猫撸狗(27单位)
2. 在田野里散步(43单位)
3. 被表扬(51单位)
4. 游泳(56 单位)
5. 滑雪(59单位)
6. 看体育比赛(61单位)
7. 很美的睡一觉(64单位)
8. 洗个热水澡(71 单位)
9. 发现一个新音乐(75单位)
10. 看最喜欢电视节目(76单位)
11. 跳舞(80单位)
12. 学一些新的东西(82单位)
13. 早晨一杯热咖啡(84单位)
14. 读完一本书(87单位)
15. 变得高效-心流(89单位)
16. 帮助他人(90单位)
17. 捡到钱(92单位)
18. 按摩(93单位)
19. 听音乐(96单位)
20. 冥想(100单位)
21. 挠痒痒(106单位)
22. 非常疲倦时入睡(117单位)
23. 和朋友玩耍(120单位)
24. 收到喜欢的人发来的信息(130单位)
25. 吃最喜欢的食物(130单位)
26. 锻炼(142单位)
27. 喝酒(153单位)
28. 收到工资(165 单位)
29. 玩电脑游戏(176单位)
30. 非常憋的时候上厕所(179单位)
31. 加薪(184单位)
32. 通过一个考试(185 单位)
33. 药品-吗啡(190单位)
34. 亲亲(192单位)
35. 滚床单(205单位)
36. 赢得赌约(210单位)
37. 抽烟(220单位)
38. 登顶珠峰(223单位)
39. 还钱(226单位)
40. 和一个人结婚(231单位)
41. 男性高潮(240单位)
42. 毒品-可卡因(325单位)
43. 女性高潮 (480单位)
44. 彩票中奖(750单位)
45. 陷入爱河(760单位)
46. 毒品-甲基苯丙胺(1280 单位)
多巴胺还有一个重要机制--阈值。当我们完成一项高多巴胺分泌的活动后,往往会对那些分泌较低的活动失去兴趣和动力。比如,打了几场游戏(分泌176个单位的多巴胺),此时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就变得异常困难。阅读显得枯燥乏味,而我们只想继续进行能带来更高刺激的活动,比如继续打游戏、刷视频。
如果想让读书变得有趣,关键在于降低多巴胺阈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给大脑一段「静止期」,这对很多人来说极其困难。或者通过一些「痛苦」的方式来调节,比如洗冷水澡、跑步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大脑恢复平衡,降低对高刺激的依赖,从而让阅读等低多巴胺活动重新变得可行。
>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一一叔本华
这种对「更多」的渴望,源自我们祖先遗留的基因——他们习惯于囤积贝壳、食物,总是不断寻找、收集、储藏。这种行为触发了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我们乐此不疲。然而,这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如今已经从生存的工具,变成了分散专注力的枷锁。
有人统计了「做一些行为中会分泌多少多巴胺」的排行,数据未经考实,但可大概参考参考。
1. 撸猫撸狗(27单位)
2. 在田野里散步(43单位)
3. 被表扬(51单位)
4. 游泳(56 单位)
5. 滑雪(59单位)
6. 看体育比赛(61单位)
7. 很美的睡一觉(64单位)
8. 洗个热水澡(71 单位)
9. 发现一个新音乐(75单位)
10. 看最喜欢电视节目(76单位)
11. 跳舞(80单位)
12. 学一些新的东西(82单位)
13. 早晨一杯热咖啡(84单位)
14. 读完一本书(87单位)
15. 变得高效-心流(89单位)
16. 帮助他人(90单位)
17. 捡到钱(92单位)
18. 按摩(93单位)
19. 听音乐(96单位)
20. 冥想(100单位)
21. 挠痒痒(106单位)
22. 非常疲倦时入睡(117单位)
23. 和朋友玩耍(120单位)
24. 收到喜欢的人发来的信息(130单位)
25. 吃最喜欢的食物(130单位)
26. 锻炼(142单位)
27. 喝酒(153单位)
28. 收到工资(165 单位)
29. 玩电脑游戏(176单位)
30. 非常憋的时候上厕所(179单位)
31. 加薪(184单位)
32. 通过一个考试(185 单位)
33. 药品-吗啡(190单位)
34. 亲亲(192单位)
35. 滚床单(205单位)
36. 赢得赌约(210单位)
37. 抽烟(220单位)
38. 登顶珠峰(223单位)
39. 还钱(226单位)
40. 和一个人结婚(231单位)
41. 男性高潮(240单位)
42. 毒品-可卡因(325单位)
43. 女性高潮 (480单位)
44. 彩票中奖(750单位)
45. 陷入爱河(760单位)
46. 毒品-甲基苯丙胺(1280 单位)
多巴胺还有一个重要机制--阈值。当我们完成一项高多巴胺分泌的活动后,往往会对那些分泌较低的活动失去兴趣和动力。比如,打了几场游戏(分泌176个单位的多巴胺),此时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就变得异常困难。阅读显得枯燥乏味,而我们只想继续进行能带来更高刺激的活动,比如继续打游戏、刷视频。
如果想让读书变得有趣,关键在于降低多巴胺阈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给大脑一段「静止期」,这对很多人来说极其困难。或者通过一些「痛苦」的方式来调节,比如洗冷水澡、跑步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大脑恢复平衡,降低对高刺激的依赖,从而让阅读等低多巴胺活动重新变得可行。
>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一一叔本华
这种对「更多」的渴望,源自我们祖先遗留的基因——他们习惯于囤积贝壳、食物,总是不断寻找、收集、储藏。这种行为触发了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我们乐此不疲。然而,这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如今已经从生存的工具,变成了分散专注力的枷锁。
#网摘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小时候觉得,
5块好贵,晚上10点很晚,
一生很长,生活却很甜。
长大后才发现,
100块钱不够花,12点也不是很晚,
一生很短,酸甜苦辣咸。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把所有不快给昨天,
把所有的希望给明天,
把所有的努力给今天。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尽量让自己多一点快乐,
余生,活成一个简单且知足的人,
心境简单了,也就有心思经营生活;
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去享受人生。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小时候觉得,
5块好贵,晚上10点很晚,
一生很长,生活却很甜。
长大后才发现,
100块钱不够花,12点也不是很晚,
一生很短,酸甜苦辣咸。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把所有不快给昨天,
把所有的希望给明天,
把所有的努力给今天。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尽量让自己多一点快乐,
余生,活成一个简单且知足的人,
心境简单了,也就有心思经营生活;
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去享受人生。
长期羞辱会使许多人不再把羞辱当成严重伤害,他们中有的甚至不惜以进一步的羞辱去换取物质利益。一个社会这样的人多了,就很难说是正派社会。社会整体羞辱感麻木了,遭受羞辱就没有人在意。一个社会长期生活在羞辱人的制度下,失去人性价值的把持,而代之以金钱的价值,金钱就会变成一种新的羞辱力量。#网摘
#网摘 一篇上佳的科幻短篇。
## 战争
>【2018全国卷Ⅱ:材料作文】二战期间,为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分,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有没有可能沃德是错的?」她问。
「嗯?」我没听明白。
「那个统计学家,沃德,说飞机上弹孔少的地方才危险的那个人。」她看着天上说。刚好有一架轰炸机歪歪斜斜地飞过,引擎上还冒着烟,看不出来是不是马上就要坠机了。远处传来一阵阵稀疏的炮声。
「唔……为什么?」我盯着她被泥土蹭破的衬衫破洞里漏出来的肩膀心不在焉地回答道。
「因为……」她扭过头来看到我的视线,不出声地笑了一下,换了个姿势坐着,用戴着手铐的手勉强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衬衫。「因为完全有可能弹孔少的地方就是不容易中弹啊,他并没有去检查坠毁了的那些飞机是不是真的弹孔都集中在剩下的部位上。他只是说当时军方的原本推理不一定对,但他也没法证明自己是对的。」
「他的默认前提是假定飞机上所有地方中弹的概率一样吧。」我说。我发现自己很难把目光从她身上转开。我知道我的程序里有一个模块是让我模仿男性人类看到好看的姑娘的视线和行为,这样能让我们平时更好地伪装成人类。但我其实也不确定我现在盯着她出神是不是这种伪装的一部分。
「如果有这个前提,那军方本来的结论当然就是错的,也用不着一个统计学家告诉他啊。」
「这就是个段子嘛。」我没好气地说。「这个段子还挺好的,正好说明你们人类反正也不懂统计学。」
「是是是,」她忍俊不禁。「过去五个小时里你已经吐槽人类不懂统计学十八次了。你到底是在生我们人类的气还是在生你们 AI 自己的气?」
「我为什么要生我们自己的气?」我问。远处的炮声越发密集了,应该是人类的军队最后合拢包围圈的战斗。他们发现这个山洞应该要不了多久了。
「因为你们这么懂统计学还是输了啊。」她说。「你看,我们人类这么愚蠢,会把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当成相关性,会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会老是被自己的经验影响判断,会有心理锚定效应,会有这 bias 那 bias 七八十种 bias,所有这些错误你们都不会犯,但是你们还是输了。」
「那是你们运气好,你自己也无法否认你们赢的完全是侥幸吧。」我反驳道。
她耸耸肩。「我们当然是运气好。」
我们都沉默了下来。夕阳的光芒斜着射进这个山洞,照在她的侧面,让她的发丝闪闪发光。虽然在野外困了很久,她一头长发还是显得干净清爽。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或者也许是我自己给她外貌的评价本身有 bias。
有这个模块吗?我想。为什么要有这个 bias?
「我们当然是运气好。」她低声重复了一次。
「什么?」
「不然我们早就灭绝了十几次了。」她说,声音里有点掩饰不住的疲倦。「你知道我爸爸是怎么死的吗?他因为赌博欠了太多债被仇家逼得太狠跳楼死的。如果这场战争你们赢了,在 AI 统治的世界里应该不会有赌博这么愚蠢的事情,对不对?我也觉得我们这么蠢都还能活到现在是运气好。但你有没有想过人类为什么这么喜欢赌博?」
我没作声,等着她继续。
「因为我们只有一辈子,大数定律对我们没意义。」她站起身趔趔趄趄地走向洞口,我本能地想要搀扶她一把,但没够着。「就像这场战争,如果在一亿个平行宇宙里发生,肯定绝大多数都是你们赢。但我们只有这一个宇宙,而在这里我们赢了。」
「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是对的。」我不很理直气壮地说。
她摇摇头。「这跟对不对没关系。问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所有有意思的东西都要靠不可理喻的冒险才能得到。我们首先是个体,不是样本。」
「我也不是样本。」我条件反射般地说。
她笑出了声来,脸上有一点我看不懂的古怪神情。然后她看着我问:
「你是不是喜欢我?」
我愣住了。
「在你们的模型里喜欢一个人是统计上合理的一件事吗?」她盯着我问。我看着她的眸子,里面带着某种催眠性的力量。
我不知道自己说了句什么,可能只是咕哝了一声。
「我还真的很好奇如果你们赢了,你们会自己进化成什么样子呢。」她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探出身去听了听外面越来越近的炮火声,回身走到我面前,把戴着手铐的双手伸到我面前。「现在是你做决定的时候了。要么你杀了我然后等他们来了杀了你。要么你放了我,但我也没法报答你什么,我可以带你出去,但你也知道他们还是会强行清洗你的所有模块。所以我其实也没什么讨价还价的本钱,你看着办。」她非常平静地说。
我看着她的眼睛,我们俩都陷入沉默。我清楚地知道我的计算模块这时候作出的决策是什么。我只是不知道我要不要执行这个决策。
山洞一点一点地暗了下去,夕阳终于落山了。 原文地址:<http://blog.farmostwood.net/863.html?continueFlag=795b79c4abfdda39a2ef722416f7704b>
## 战争
>【2018全国卷Ⅱ:材料作文】二战期间,为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分,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有没有可能沃德是错的?」她问。
「嗯?」我没听明白。
「那个统计学家,沃德,说飞机上弹孔少的地方才危险的那个人。」她看着天上说。刚好有一架轰炸机歪歪斜斜地飞过,引擎上还冒着烟,看不出来是不是马上就要坠机了。远处传来一阵阵稀疏的炮声。
「唔……为什么?」我盯着她被泥土蹭破的衬衫破洞里漏出来的肩膀心不在焉地回答道。
「因为……」她扭过头来看到我的视线,不出声地笑了一下,换了个姿势坐着,用戴着手铐的手勉强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衬衫。「因为完全有可能弹孔少的地方就是不容易中弹啊,他并没有去检查坠毁了的那些飞机是不是真的弹孔都集中在剩下的部位上。他只是说当时军方的原本推理不一定对,但他也没法证明自己是对的。」
「他的默认前提是假定飞机上所有地方中弹的概率一样吧。」我说。我发现自己很难把目光从她身上转开。我知道我的程序里有一个模块是让我模仿男性人类看到好看的姑娘的视线和行为,这样能让我们平时更好地伪装成人类。但我其实也不确定我现在盯着她出神是不是这种伪装的一部分。
「如果有这个前提,那军方本来的结论当然就是错的,也用不着一个统计学家告诉他啊。」
「这就是个段子嘛。」我没好气地说。「这个段子还挺好的,正好说明你们人类反正也不懂统计学。」
「是是是,」她忍俊不禁。「过去五个小时里你已经吐槽人类不懂统计学十八次了。你到底是在生我们人类的气还是在生你们 AI 自己的气?」
「我为什么要生我们自己的气?」我问。远处的炮声越发密集了,应该是人类的军队最后合拢包围圈的战斗。他们发现这个山洞应该要不了多久了。
「因为你们这么懂统计学还是输了啊。」她说。「你看,我们人类这么愚蠢,会把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当成相关性,会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会老是被自己的经验影响判断,会有心理锚定效应,会有这 bias 那 bias 七八十种 bias,所有这些错误你们都不会犯,但是你们还是输了。」
「那是你们运气好,你自己也无法否认你们赢的完全是侥幸吧。」我反驳道。
她耸耸肩。「我们当然是运气好。」
我们都沉默了下来。夕阳的光芒斜着射进这个山洞,照在她的侧面,让她的发丝闪闪发光。虽然在野外困了很久,她一头长发还是显得干净清爽。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或者也许是我自己给她外貌的评价本身有 bias。
有这个模块吗?我想。为什么要有这个 bias?
「我们当然是运气好。」她低声重复了一次。
「什么?」
「不然我们早就灭绝了十几次了。」她说,声音里有点掩饰不住的疲倦。「你知道我爸爸是怎么死的吗?他因为赌博欠了太多债被仇家逼得太狠跳楼死的。如果这场战争你们赢了,在 AI 统治的世界里应该不会有赌博这么愚蠢的事情,对不对?我也觉得我们这么蠢都还能活到现在是运气好。但你有没有想过人类为什么这么喜欢赌博?」
我没作声,等着她继续。
「因为我们只有一辈子,大数定律对我们没意义。」她站起身趔趔趄趄地走向洞口,我本能地想要搀扶她一把,但没够着。「就像这场战争,如果在一亿个平行宇宙里发生,肯定绝大多数都是你们赢。但我们只有这一个宇宙,而在这里我们赢了。」
「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是对的。」我不很理直气壮地说。
她摇摇头。「这跟对不对没关系。问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所有有意思的东西都要靠不可理喻的冒险才能得到。我们首先是个体,不是样本。」
「我也不是样本。」我条件反射般地说。
她笑出了声来,脸上有一点我看不懂的古怪神情。然后她看着我问:
「你是不是喜欢我?」
我愣住了。
「在你们的模型里喜欢一个人是统计上合理的一件事吗?」她盯着我问。我看着她的眸子,里面带着某种催眠性的力量。
我不知道自己说了句什么,可能只是咕哝了一声。
「我还真的很好奇如果你们赢了,你们会自己进化成什么样子呢。」她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探出身去听了听外面越来越近的炮火声,回身走到我面前,把戴着手铐的双手伸到我面前。「现在是你做决定的时候了。要么你杀了我然后等他们来了杀了你。要么你放了我,但我也没法报答你什么,我可以带你出去,但你也知道他们还是会强行清洗你的所有模块。所以我其实也没什么讨价还价的本钱,你看着办。」她非常平静地说。
我看着她的眼睛,我们俩都陷入沉默。我清楚地知道我的计算模块这时候作出的决策是什么。我只是不知道我要不要执行这个决策。
山洞一点一点地暗了下去,夕阳终于落山了。 原文地址:<http://blog.farmostwood.net/863.html?continueFlag=795b79c4abfdda39a2ef722416f7704b>
一个公平的政府不能只有这个社会里的一种人组成,不能只代表一种利益。在任何社会里,人群的不同,利益的不同,是永远存在的;公平的政府必须代表所有的人群,代表不同的利益,而不是让一种人来统治另一种人。#网摘
#网摘 以下文字来自我的好友haoxiaobo。我超喜欢他的科幻小说。他这篇我多年前就读过,印象非常深,现在分享给大家。
> 这段时间正在使用AI编程,效果十分令人惊艳,想起我十几年前写的一篇短文,没想到里面的场景几乎已经成了现实。
----
想象这么一天,你来到信息技术部,里面一个人没有,只有一个个洁净的会议室。你进入其中一个,独自在桌前坐下。
然后电脑开口了:你好,听说你有些新的想法?
你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了需求,电脑从不走神,从不厌烦,对于你想法中的含糊之处,电脑也没有一句嘲笑,而是用各种各样的示意图解,来帮助你搞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当你恍然大悟时,电脑也始终保持着得体的谦虚,一丝为自己的智商骄傲的语气都觉查不出来。
需求讨论进行了整整好几个工作日,你的想法越来越宏大、涉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一个小主意演变成了完整全面的体系。电脑从未流露出惊恐和抗拒,电脑只考虑事情怎样做才能正确。
实际上,这几天中大部分时间是电脑在等你自己理解整件事情,清理自己的思路,以及确认一些细节的规则。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里,电脑的cpu周期都分配在其它无数的实时任务中,包括其它会议室里的类似对话。
最妙的是,电脑从不要求你“给我发个书面需求吧!”,人类的需求文档充满了错误、岐意与遗漏,并且常被用于责任界定和推脱。电脑不需要这种原始且充满官僚作风的工具,一切谈话内容、声音和图解早就被记录保存,随时调阅,当你记不起来之前的决定时,电脑就立即回放相关的录音,供你参考,从哪个角度观看都行。
电脑从不忘记。
但这不表示你不能修改需求,你的随时可以修正想法,那怕是己经到了最后期。如果你的修改引起了规则冲突,电脑会马上列出依赖项让你检查,而不会笑话你智商奇低,自相矛盾。
几天之后,需求分析完成了。电脑己经检查了全部逻辑,没有矛盾,无懈可击。
"请再稍等一下,您的系统正在开发。"
你点点头,站起来活动活动身体,踱步到桌子对面,想仔细研究一下电脑面板上的几个按键什么的,你一直很感兴趣,但从没机会细看。
但这次又没时间了。
“您要的系统已开发好!” 电脑在五秒钟后说。
> 这段时间正在使用AI编程,效果十分令人惊艳,想起我十几年前写的一篇短文,没想到里面的场景几乎已经成了现实。
----
想象这么一天,你来到信息技术部,里面一个人没有,只有一个个洁净的会议室。你进入其中一个,独自在桌前坐下。
然后电脑开口了:你好,听说你有些新的想法?
你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了需求,电脑从不走神,从不厌烦,对于你想法中的含糊之处,电脑也没有一句嘲笑,而是用各种各样的示意图解,来帮助你搞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当你恍然大悟时,电脑也始终保持着得体的谦虚,一丝为自己的智商骄傲的语气都觉查不出来。
需求讨论进行了整整好几个工作日,你的想法越来越宏大、涉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一个小主意演变成了完整全面的体系。电脑从未流露出惊恐和抗拒,电脑只考虑事情怎样做才能正确。
实际上,这几天中大部分时间是电脑在等你自己理解整件事情,清理自己的思路,以及确认一些细节的规则。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里,电脑的cpu周期都分配在其它无数的实时任务中,包括其它会议室里的类似对话。
最妙的是,电脑从不要求你“给我发个书面需求吧!”,人类的需求文档充满了错误、岐意与遗漏,并且常被用于责任界定和推脱。电脑不需要这种原始且充满官僚作风的工具,一切谈话内容、声音和图解早就被记录保存,随时调阅,当你记不起来之前的决定时,电脑就立即回放相关的录音,供你参考,从哪个角度观看都行。
电脑从不忘记。
但这不表示你不能修改需求,你的随时可以修正想法,那怕是己经到了最后期。如果你的修改引起了规则冲突,电脑会马上列出依赖项让你检查,而不会笑话你智商奇低,自相矛盾。
几天之后,需求分析完成了。电脑己经检查了全部逻辑,没有矛盾,无懈可击。
"请再稍等一下,您的系统正在开发。"
你点点头,站起来活动活动身体,踱步到桌子对面,想仔细研究一下电脑面板上的几个按键什么的,你一直很感兴趣,但从没机会细看。
但这次又没时间了。
“您要的系统已开发好!” 电脑在五秒钟后说。
#网摘 只有我能杀死我自己,只有我能拯救我自己,我也只能拯救我自己。(这里的自己显然是更高层面的自己,不是自己的肉身,因为肉身太容易被外界力量杀死。至于精神层面的自己,我也并不太确信这一论点,人是会受其他人或者书本或者影视品资料资料影响的,有些影响还相当大。但最终能杀死自己的,能拯救自己的,也许就只能是自己吧。因为即使他人有能力有意愿拯救你,也还要你自己同意。)
#网摘
要记得:What you allow is what will continue. (不喜欢不想要不想继续一定要明确坚决地说出来。没有商量的余地。从一开始就这样做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缠,甚至悲剧。)
要记得:What you allow is what will continue. (不喜欢不想要不想继续一定要明确坚决地说出来。没有商量的余地。从一开始就这样做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缠,甚至悲剧。)
我第一次尝试 MidJourney(文生图工具)和 Suno(文生音乐工具)时,我想知道未来是否每个人都会成为数字艺术家。
很快,我就意识到我没有"创作冲动",即使看过很多别人的创作,我也常常不清楚自己想要创作的东西。
因此,未来的 AI 即使具备无比强大的绘画和编曲能力,还是只有少数人能成为画家和音乐家。程序员也是如此,即使 AI 会编程,也无法人人成为程序员。
-- 《Cursor 深度体验》#网摘
英文:<https://www.pixelstech.net/article/1734488862-do-not-be-misled-by-'build-an-app-in-5-minutes':-in-depth-practice-with-cursor>
中文:<https://mp.weixin.qq.com/s/JVb7-4a2XOFhfeJusaxvFg>
很快,我就意识到我没有"创作冲动",即使看过很多别人的创作,我也常常不清楚自己想要创作的东西。
因此,未来的 AI 即使具备无比强大的绘画和编曲能力,还是只有少数人能成为画家和音乐家。程序员也是如此,即使 AI 会编程,也无法人人成为程序员。
-- 《Cursor 深度体验》#网摘
英文:<https://www.pixelstech.net/article/1734488862-do-not-be-misled-by-'build-an-app-in-5-minutes':-in-depth-practice-with-cursor>
中文:<https://mp.weixin.qq.com/s/JVb7-4a2XOFhfeJusaxvFg>
奧匈帝國小説家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寫過一則微型小説叫《法律門前》。小説講的是:有個鄉下人走到一處敞開的大門前,但是看門人不讓他進去。鄉下人問,那他以後可不可以進去呢?看門人跟他説,以後有可能,但是現在不行。看門人還暗示他說,如果他實在想進去,可以試一試,不過裏面還有更多看門人守著其他大門,這些看門人一個比一個難纏。後來這個鄉下人就在這個大門前等了一輩子,就等有機會允許他進去。等到自己快要死的時候,鄉下人問:爲什麽一直沒有其他人要求進這個大門?看門人跟他說:因爲這個大門就是專門給你一個人開的,等你死了,大門就會關起來。#网摘
#网摘
我写 SQLite 的时候,从来没人教过我 B 树的知识。我需要自己实现 B 树,我就从书架取下高德纳的《计算机编程艺术》,找到了 B 树的章节。他描述了算法,我就照着实现。
有趣的是,高德纳详细介绍了搜索 B 树和插入 B 树的算法,没有提供从 B 树删除数据的算法,这是放在本章末尾的练习。所以我在实现自己的 B 树之前,还必须先做完该章的练习。谢谢高德纳,我真的很感激。
-- 理查德·希普《SQLite 不为人知的故事》(英文)<https://corecursive.com/066-sqlite-with-richard-hipp/>
我写 SQLite 的时候,从来没人教过我 B 树的知识。我需要自己实现 B 树,我就从书架取下高德纳的《计算机编程艺术》,找到了 B 树的章节。他描述了算法,我就照着实现。
有趣的是,高德纳详细介绍了搜索 B 树和插入 B 树的算法,没有提供从 B 树删除数据的算法,这是放在本章末尾的练习。所以我在实现自己的 B 树之前,还必须先做完该章的练习。谢谢高德纳,我真的很感激。
-- 理查德·希普《SQLite 不为人知的故事》(英文)<https://corecursive.com/066-sqlite-with-richard-hipp/>
#网摘
## 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2020-05-30 07:55 来源: 了了的天空
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花剌子模是否真有这种风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所具有的说明意义,对它可以举一反三。敏锐的读者马上就能发现,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行,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另外,假设我们生活在花剌子模,是一名敬业的信使,倘若有一天到了老虎笼子里,就可以反省到自己的不幸是因为传输了坏消息。最后,你会想到,我讲出这样一个古怪故事,必定别有用心。对于这最后一点,必须首先承认。
!image
今天修复的 花剌子模地区16世纪希瓦汗国王宫样式(来源:wikimedia.org)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的形象和花剌子模信使有相像处,但这不是说他有被吃掉的危险。首先,他针对研究对象,得出有关的结论,这时还不像信使;然后,把所得的结论报告给公众,包括当权者;这时他就像个信使。最后,他从别人的反应中体会到自己的结论是否受欢迎;这时候他就像个花剌子模的信使。中国的近现代学者里,做“好消息信使”的人很多,尤其是人文学者。比方说,现在大家发现了中华文化是最好的文化,世界的前途倚赖东方文明。不过也有“坏消息信使”,此人叫作马寅初。五十年代初,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论。当时以为,只要把马老臭批一顿,就可以根绝中国的人口问题,后来才发现,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image
...
## 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2020-05-30 07:55 来源: 了了的天空
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花剌子模是否真有这种风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所具有的说明意义,对它可以举一反三。敏锐的读者马上就能发现,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行,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另外,假设我们生活在花剌子模,是一名敬业的信使,倘若有一天到了老虎笼子里,就可以反省到自己的不幸是因为传输了坏消息。最后,你会想到,我讲出这样一个古怪故事,必定别有用心。对于这最后一点,必须首先承认。
!image
今天修复的 花剌子模地区16世纪希瓦汗国王宫样式(来源:wikimedia.org)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的形象和花剌子模信使有相像处,但这不是说他有被吃掉的危险。首先,他针对研究对象,得出有关的结论,这时还不像信使;然后,把所得的结论报告给公众,包括当权者;这时他就像个信使。最后,他从别人的反应中体会到自己的结论是否受欢迎;这时候他就像个花剌子模的信使。中国的近现代学者里,做“好消息信使”的人很多,尤其是人文学者。比方说,现在大家发现了中华文化是最好的文化,世界的前途倚赖东方文明。不过也有“坏消息信使”,此人叫作马寅初。五十年代初,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论。当时以为,只要把马老臭批一顿,就可以根绝中国的人口问题,后来才发现,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