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摘自阮一峰的博客:"人生只有900个月。"回想刚刚过去的四月份,不过就是一眨眼的时间,但是人生的900分之一就已经消失了,真是恐怖啊。 #网摘
一小群有思想并且有着献身精神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不要怀疑这种说法,事实上,世界正是这样被改变的。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 米德
#网摘
学习分为两种, 一种是“精学”,一种是“泛学”。精学的内容要用心,广查资料,目标是扩大自己的知识库。泛学则比较轻松,目的是让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更熟悉。#网摘

我的个人理解是:精学是聚精会神认真的学
泛学是快速浏览已经精学过的东西
每天学习20分钟比周末学习140分钟要好几倍。想办法在你的一天的工作或是学习中偷出几分钟来学习。带个小本子记英文句子,乘电梯拿出看看。带mp3,上面装了英文对话或者故事,去健身房锻炼时听。放英文电视剧到你的手机上,在车上掏出来看。 --JamesInChina #网摘 #english
你刚刚学会的句子有可能两个小时后就忘记了。如果你一个小时后温习的话,明天就能记得。明天又温习的话,要一周多才忘掉。既一周之内又当月内温习就能记清楚半年。半年后温习就能记住一辈子。 --JamesInChina #网摘 #english
#网摘 放不下仇恨,会让荆棘爬满自己的心。
他人对你的伤害,你若始终不肯或者不能放下,这伤害之后的伤害,破坏性更大。

选择翻篇或者饶恕,看似便宜了对方,更是放过了自己。

人生苦短,及时move on。
懂是第一步,践行是第二步,只有第三步不需要努力,它是收获。丰收还是欠收就看你的前两步。#网摘
这世上有两个你

这世上有两个你
一个你在地上走
走进教堂与市场
路过兵营和谷仓
在早出晚归中
起落沉浮,迎来送往

这世上有两个你
一个你在天上看
看尽所有的聚散离合
古老的虚无与背叛
以及太平盛世里
得寸进尺的悲伤

一个你说
除了地上的我,没有疆土
一个你说
除了天上的我,没有收成

在活着的地方好好活着吧
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
你对自己说
你没有什么需要上帝的慰藉
也没有什么可以向世人分赃

#网摘
幸福不是用来比较的,痛苦也是。#网摘
你所见的,只是暂时的。
你所不见的,却是永远的。#网摘
……上帝,请赏赐我所梦寐以求的,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不是被爱,而是去爱。因为,只有给予,我们才会获取;去原谅,我们才会被宽恕;死于旧我,才会获得永生。#网摘
昨天看到一句有诗意的话“死亡只是搬家,从有儿女的地方搬到有爸妈的地方去”。#网摘
# 分享: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BY 刘未鹏 – JULY 6, 2009 POSTED IN: 学习方法

## 1. 遇到问题寻找捷径为什么是很聪明的做法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停地试图做最优经济决策,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为适应远古社会而进化的大脑未必适用于现代工业社会(《Mean Genes》,《进化心理学》,《How We Decide》),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在超市为选择哪一卷卫生纸斟酌半天(《Predictably Irrational》),却在面对生活中重大抉择的时候轻易就随波逐流(《Paradox Of Choice》)。

我们的很多决策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从进化时间上比较“旧”的大脑部分)(《How We Decide》,《Synaptic Self》),这部分大脑属于典型的经过了漫长进化时间所雕琢过的,决策机制严重适应远古社会的模块(《Mean Genes》),比如在物质贫乏的远古时期,不管什么时候遇到富含热量的食物是必吃无误的,所以我们的情绪大脑只要闻到美食是绝对不去克制诱惑的,长出脂肪又如何?有的是饥寒交迫的时候去燃烧这些脂肪。然而这条规则到了现代这个物质充裕的社会却成了灾难(去查一下美国的肥胖比例?),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这样的例子在《Mean Genes》中还有不少。

我们在学习新东西,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会放弃?因为我们下意识中会对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成功后所得的收益作一个评估(经典的cost/return分析),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对面临的困难的评估:我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一开始可能还兴趣浓厚,捋袖子上阵,过了一阵子便会遇到一个典型的分水岭,你会发现未知的东西比你想象得要多,困难重重,似乎一眼看过去没法确信什么时候才能掌握,甚至觉得有点Mission Impossible,当觉知到的困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的大脑便会想:既然很大可能最终失败,甚至看不到成功的可能,为什么要白费力气去学一通呢?还不如省省呢。这是一个聪明的经济决策,去权衡性价比应该是每个经济个体的原则。然而,这个决策笨就笨在,它把困难评估得过高了,因此决策的前提就弄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现代社会很多新东西是知识密集型的,而不像我们祖先生活的远古社会可能绝大部分是体力活。对体力活的评估我们很在行,大约能知道困难有多大,需要耗时多久,有没有可能完成。然而对学习新知识的困难程度的评估,我们却很不在行,因为大部分知识都是需要等你掌握了之后才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而在这之前你会觉得这东西太难了,完全没有头绪,摸不着门道,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你会想“既然无路,就别去碰得满头是包了吧?何苦呢?”。

有一个很不错的概念叫做“Unknown Unknown”,大意是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的话,你也不会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很多时候新知识就有这个特性——掌握了之后觉得很明白,掌握之前却觉得“不可能啊”、“这简直没有解嘛”。在这样的认知之下,你自然会高估前方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解决你的困惑。然而事实上呢?只要智商没有根本的差别,别人的大脑能够掌握的知识,你的大脑也能掌握,你所感觉到的巨大困难只不过是因为Unknown Unknown,你所需要的只是耐心地踏遍这块知识版图,当你掌握了那些你该掌握的知识之后自然会柳暗花明。

## 2. 遇到问题寻找捷径为什么只是小聪明

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试图去寻找捷径,心里的想法大概是:既然我自己解决可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甚至连最终能否解决都无法判断,那么为什么要冒风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呢?还不如想想其他法子。比如绕过问题,或者将问题外包给别人。

这很聪明,很经济:用最小的代价解决手头的问题。看上去是一个寻求经济上最优解的法子。

不过到底是局部最优还是全局最优呢?

“用最小的代价解决手头的问题”——这里的问题在于,难道我们计算收益的时候仅仅考虑是否解决了手头的问题吗?如果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了其他的收益呢?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224060051/http://mindhacks.cn/wp-content/uploads/2009/07/paradoxoflearning-thumb.jpg)

(图片注:荣耀属于indexed)

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你踏遍互联网,翻了若干教程、网站、书籍,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同时还知道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到哪儿最快最有效地找到参考,你还知道了哪些网站是寻找这个领域最有价值信息的地方,你还知道了哪些书是领域内最经典的书,说不定你在到处乱撞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若干意想不到的收益。

为了解决一个内存泄漏的bug,你学习了一堆底层知识、了解了一堆调试工具、学习了若干wikipedia页面,表面上看来,仅仅为了解决这一个小bug你的时间花销未免太大了点,然而关键就在于,它的收益远远不止于解决了这一个小bug,下次你遇到任何类似的bug的时候就能够哐当两下就解决之了。

生活或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你遇到的每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既然你遇到了某问题,那么很大的可能性你以后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当然,这个说法的另一面是,也有一些问题是一锤子买卖,即以后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只求速解决。不过按照我的经验这样的问题实在太少了,此外,你觉得你真的能够分辨你面对的问题是否属于这类问题吗?底线是,就算是这样的问题,你自己动手解决也能培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如果你判断它是一锤子问题,外包给别人解决,那么你就永远没机会发现这个问题背后蕴藏着哪些知识,这就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如果选择总是问别人的话,下次你还得继续问别人,每次直接问到问题的答案的同时意味着你永远都要靠别人的大脑来获得答案。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

原文»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410052515/http://mindhacks.cn/2009/07/06/why-you-should-do-it-yourself/>

#网摘

11年前的今天我发了这篇分享。现在在看恐怕很多人会觉得不以为然。世界上的知识无穷无尽,你怎么可能啥都弄明白。但你能胜任的工作没有AI那样多,在你的工作范围内,兴趣范围内,你还是一定要尽量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今天问AI甚至直接让AI替你写code很爽。但你一定要花时间去理解AI产出的东西,不然你就像公司里那个不学无术的领导,指挥都指挥不到点子上,成为一个笑话。
我曾访问一个已结婚五十年的妇女,问她美满婚姻 的秘诀,她归纳为一个词,“视而不见”。“我视而不见很多事……他也视而不见很多事。我们相处得很好 #网摘
天天把死挂在嘴边的人,
并不是在期待死,而是在渴望爱

-- 史铁生
#网摘

有点道理。就像以前看到的另一句话:过度的节俭是一种贪婪。
金融时报作者约翰·伯恩·默多克的分析指出,不同国家和不同年龄段的数据显示,人们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语言和数字推理能力也不断下降。<https://caus.com/all-articles/news/414943/> #网摘
在人漫长的一生中,时间就像地上的沙砾,惟有紧紧抓住了时间的人,才能将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的沙砾变成可贵的金子。随意挥霍时间的人固然轻松潇洒,长远来看他的生命长河却黯淡粗糙,始终发不出如金子般灿烂的光辉。 //@乔治 分享:沙砾与黄金

一队商人骑着骆驼在沙漠里行走,突然空中传来一个神秘的声音:“抓一把沙砾放在口袋里吧,它会成为金子。”

有人听了不屑一顾,根本不信,有人将信将疑,抓了一把放在袋里。有人全信,尽可能地抓了一把又一把沙砾放在大袋里,他们继续上路,没带沙砾的走得很轻松,而带了的走得很沉重。

很多天过去了,他们走出了沙漠,抓了沙砾的人打开口袋欣喜地发现那些粗糙沉重的沙砾都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

我曾想了好多次,都想不出这个故事的寓意所在。

后来我明白了,在每个人漫长的一生中,时间就像是地上的沙砾,惟有紧紧抓住了时间的人,才能将这些普通粗糙的沙砾变成可贵的金子。不紧紧抓住时间的人固然轻松潇洒,但是他的生命长河却黯淡粗糙,他始终发不出如金子般灿烂的光辉。#网摘
扇贝单词 努力学习,不求回报,回报自来。 #网摘
#网摘 不管你有多年轻,时间都不是“有的是”,你的时间和别人的时间一样,都是过完一天少一天。一天是多么短暂啊,早上睁开眼睛,只一晃就已日暮西山。而人生,只不过短短三万天,甚至好多人都熬不到三万天。
#网摘 方济各 我们常如彼得被锁在习惯的牢笼中。我们害怕改变,被习俗的枷锁束缚。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