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5206 虽然人的生命与宇宙相比如白驹过隙,但从自身的角度,它却依然令人惊异地宽阔无比,能容下许多相互对立的不同侧面。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同时包含宁静和骚动,心碎和幸福,冷酷和温暖,攫取和给予,甚至更加尖锐的矛盾,比如一边神经质地确信自己注定失败,一边觉得自己会成功甚至因此扬扬得意。不幸意味着命运的钟摆从较好的位置荡到了较差的位置,并停留不变,一个人快乐的安全感遇难终结;而大部分人的生命经历着命运的跌宕起伏,并非一味朝向幸或不幸的极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其终点距起点并不遥远,好像一开始就设置了基准,永远停在那里,不论你怎么绕,最后终将返回原地。#书摘 暮色将尽
无意间从我以前的一个旧笔记本上看到下面这两句话:
做一个乐天派,不要把自己不值一提的伤痛和失望传染给身边的人。
无需担心流言,它们自会被事实击垮。

#观点
#网摘 斜月三星 交通事故的责任,美国很多州实行“胜者通吃”制度,即51%的责任要承担100%的损失。我曾经吐槽这种制度肥了律师,可是有一种说法令我闭嘴了:你的破自行车刮蹭了一辆豪车,造成1000万美元的损失。警方判定你负10%的责任,你赔得起吗?——美国的发达,也许和残酷的“胜者通吃”的竞争方式分不开。
每次有偷懶的念头时, 记着对自己棒喝一声“所有取巧者都是在挖坑自己!”。#观点
#laugh 信号与噪声 我看到有人在街上卖假鸡蛋,五块钱一个,跟真的一模一样,分辨不出来。很神奇,就买了两个。回去一研究,就是真鸡蛋。 ​​​
#网摘 得一宝,广而告之。感谢小青分享。

!image
#网友语录 李呀李等等 怎么去证明自己没做过一件根本没发生的事情?没法证明,也没必要证明。
#网摘 朱德庸 别再说什么人定胜天了,你连准时起床都做不到。
#网友语录 西瓦 “在教育领域中,尊重的概念有可能会被误读。比如,当我们提倡尊重儿童时,就可能会有人指责说这是一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这其实就是对尊重这一概念的误解。尊重不是指友善,而是要清楚明确、诚实、礼貌、勤奋和始终如一。”
一旦认识到学习并不是负担, 而是一次知识旅行, 整个过程充满开心快乐时,那就没有什么东西是难的, 是学不会的。 学习语言尤其如此。#观点
独立不是女人向男人宣战,仅仅是自我尊重。

——苏芩

#网摘
@25484 1938年11月,胡适任驻美大使时在照片上题的一首诗道:

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胡适从来不愿参加政府,1931年12月19日他在给李石曾的信上说:

连日报纸宣传将有华北政务委员会的组织,并有人选名单的拟议,其中有我的名字。如果这消息是正确的,千万请先生代为向政府方面声明我不愿加入此项政务委员会。

我所希望者,只是一点思想言论自由,使我们能够公开的替国家想想,替人民说说话。我对于政治的兴趣,不过如此而已。我从来不想参加实际的政治。

这是胡适的一贯态度,所以他做了驻美大使,便自以为是“过河卒子”了。
#书摘 胡适琐记

1934年夏天的一个星期二早上,我吃了早餐到院子散步正走回来,见胡适从楼上下来走到饭厅。我站住脚向他请了早安。他说赶《独立评论》稿到天亮。

我跟他入了饭厅。他说本来已经写有两篇稿,一篇是谈虚君制,使人不致争权位。一篇是反对武力统一,主张把东北让给中国共产党,由他们去试验搞共产主义;试验好后,再进行推广。这两篇稿,都触犯忌讳。以前写好不敢发表,昨夜没有稿,想用,看了一遍,还是不敢用。

(上文中的“我”是历史学家罗尔纲)
我:到今天91年过去了,在中国发表文章,忌讳非但没有减少,更是多了不知道几个数量级!可悲啊可叹!
#网摘 yiqifacai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就像手机电池一样,决策能力是有限的。每天从起床穿什么衣服开始,到吃什么早餐、走哪条路上班,我们都在消耗这种"决策电量"。

这叫做"决策疲劳"现象。研究表明,法官在下午做出的判决往往比上午更严厉,因为经过一天的审案,他们的决策能力已经疲惫,倾向于选择更简单粗暴的方案。
生命的唯一标志是生长或发展,如果你生长,或发展,说明你还有生命力。#观点
#网摘 Felina

天隔着海,
海隔着山,
山海连天,
望眼欲穿。

茫茫人海,
千千世界,
闭目神游,
只你一人。
@5206 我们想要尽力延长凋零的过程,以至于有时候凋零甚至比成长所经历的时间还长。—(英)戴安娜·阿西尔 #书摘《暮色将尽》
@25477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是一种讨价还价的策略,常用于买卖谈判。

• “漫天要价”:卖方先故意开一个非常高的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
• “就地还钱”:买方则在原地直接砍价,大幅压低,回到合理甚至偏低的价格。

这种方式的本质是双方先极限试探对方底线,然后在中间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这里的还钱,不是欠钱还钱的那个还钱,而是“还价”的口语说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