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网摘 你可能是一个 NPC

最近,美国发生了一起轰动的大案,一家医疗保险公司的 CEO 当街被人击杀。

嫌疑人很快抓到了,是一个26岁的青年,名为路易吉·曼吉奥内(Luigi Mangione)。

!Luigi Mangione

媒体纷纷挖掘这个青年的背景,发现他是一个作家的粉丝。

就在几个月前,他向作家打赏200美元,并进行了多次视频通话。

媒体就去采访作家,询问两人在通话中说了什么。

作家详细地回忆了他们的通话内容。其中有一段,我觉得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曼吉奥内对作家说,他很喜欢作家的一篇文章《你可能是一个 NPC》。

NPC 指的是电子游戏的"非玩家角色",比如路人、门卫、警察等等,用来模拟现实环境,由程序控制,一举一动都是设计好的,没有自主意识。

作家的那篇文章提出,人类越来越像机器人,彷佛 NPC 那样,行为逻辑都是预设好的。

曼吉奥内高度认同这个观点。他前不久去日本旅行,认为日本充满了 NPC。他说了一件亲身见闻。

一天早上,他在街上看到一名男子癫痫发作,倒在地上。他跑到最近的警察局求助,警察就跟着他去现场。

路上遇到了红灯,警察立刻就停下来,坚持要等绿灯再过马路,即使那时马路上根本没有汽车。

曼吉奥内很不理解,病人正在发病,神智不清,可能有生命危险,警察却坚持遵守交通规则。救人难道不是更重要的事情吗?

他由此认为,日本人"缺乏自由意志",规则怎么说就怎么做,不会自主行事,就是活着的 NPC。

他还观察到,日本存在一种"隐蔽族"(hikikomori),他们不出门,一个人整天待在卧室里,用电子游戏、上网、视频来消磨时间。

曼吉奥内认为,这些人也是 NPC,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无法参与社会生活,就选择放弃,等于丧失了生活的自主权。

他观察到,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日本,正在向全世界蔓延,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 NPC。他们要么无法自主的生活,要么无法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规则和指令来行事,就像被程序控制一样。

科技公司推动和加剧了这种趋势,互联网使得人们越来越分心,把时间都花在网上肤浅的娱乐,不再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生活,把生活都交给程序,无法形成自主的意识和行为。

以上就是曼吉奥内的观点,我认为是很真实的观察。一方面,人工智能使得机器人越来越像人类,另一方面,人类的自主性在消退,越来越像机器人。现实与游戏、人类与机器人,越来越难以区分了。
#书摘 暮色将尽
仅仅因为自己正在逐渐变糟,我们就倾向于确信一切都变得不好,越来越不能做喜欢的事情,听的越来越少,看的越来越少,吃的越来越少,受伤越来越多,朋友逐一死去,明白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也许这不足为奇,我们确实很容易滑入生活的悲观主义,但这种状态实在很无聊,而且让沉闷的最后时日更加沉闷。但反过来想,如果我们能突破自己感知的局限,知道有些人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对他们来说前面的路很长,充满了谁知道会怎样的未来,这就是一个提醒。实际上这真的能让我们再次感受,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朝着虚无延伸的黑色细线末端的小点,而是生命这条宽阔多彩河流的一部分。这条河流,充满了开端、成熟、腐和新生,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死亡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同孩子们的青春一样,所以在还能够体会这一切之时,别浪费时间生闷气了!
#网友语录

王天霖 寻求认可就是给自己套了一个狗绳。
#网友语录

Aria芋芋 别人对我的评价仅反映出他们是谁,而非我是谁。
#书摘 语言塑造人类思维

这些多语者在自我认同、态度和归因方面的跨语言差异,在儿童时期就可以观察到。甚至在双语家庭中,养育方式和亲子互动也会因语言而有所不同。在一个正在进行的、针对泰英双语者的大规模研究项目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对于母亲还是孩子,他们的互动方式都会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玩玩具、分享书籍和回忆最近的事件。这些行为差异反映了以儿童为中心、家长构建故事—儿童参与共创的美式教育方法,与以家长为中心、家长讲故事—儿童听故事的泰式教育方法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与美国和泰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规范相一致。切换语言会改变一个人与家人的互动行为模式。

当我在大学里学习法语时,我的老师是一位来自布列塔尼的慷慨大方、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法国女人。她让我们用法语写日记。最近翻阅日记时,我对日记传达出的想象中的法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感到好笑(指的是坐在户外咖啡馆里抽烟——真要谢谢加缪了!),这与我用罗马尼亚语写的思乡日记或用英语写的有关学校和工作的日记相比,真是截然不同。
#书摘

心理学中有一个公认的人格特质分类法,认为存在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开放性(Openness)、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这“五大人格”(为方便记忆可缩写为OCEAN或CANOE)。双语者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中获得的人格特质评分往往不同。在一系列西班牙语—英语双语者的研究中,年轻人在用英语测试时其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的得分要高于用西班牙语进行的测试。在另一项研究中,波斯语—英语双语者在用波斯语测试时的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和神经质得分比用英语测试时更高。同样,中国香港的汉英双语者在用英语测试时的外倾性、开放性和果断性得分均高于用汉语进行的测试。正如水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三种不同形态,人也可以在不同的语言场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自己。

一项针对汉英双语者的研究发现,被试者在用汉语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群体性自我描述及更高的谦虚水平。我们通常将用不同语言进行测试产生的人格差异归因于“文化框架转换”(cultural frame switching),它是指根据不同的文化规范修正自己行为的现象。由于语言和文化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多语者改变语言时,他们会进入不同的文化框架,用不同的心理视角看世界。
摩尔多瓦作家扬·克良格:我知道我不算聪明,但当我环顾四周,便获得了勇气。
#书摘
当我们刚出生时,我们其实能够听出并学习所有语言的发声,而当我们开始学习周围语言的声音,大脑和发音系统便向母语的声音进行调适。于是,通常在跨入生命的第二年之前,我们就已失去了识别许多其他语言声音的能力。在这个被称为感知窄化的过程中,与母语音素相对应的神经通路被加强,而与外来声音相对应的通路被剪除。我们从一个能够区分所有语言声音的“世界公民”,变成了只能区分母语声音的“本国公民”。而对于多语者而言,这一“通用”声音处理窗口会保持更长的时间。
Hanmer Springs 我们来啦

!露营地

!街景
#网摘 生命是宝贵的,对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对生命的珍视是永远值得敬重的普世价值。

美国历史学家将兴南港撤退称为“美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海上撤退行动”。而其中美海军的一艘普通的货船梅雷迪思号胜利轮,在长津湖战役后期美军的兴南大撤退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多的装人,拆除了船上所有的非必需设备,以最大负荷装人,最终装了14,000人,这艘船也被载入金氏世界纪录,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单船撤离”,船员在战后获美国商船协会颁发最高的荣誉奖章。
#laugh #笑着笑着就哭了
Marskay 明末许多笔记小说都有个类似的故事:一位提兵在外的大员,身边有个多年随侍的仆人,极受信任。一日,这仆人突然来辞行,因主人竭力挽留,才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原来他是东厂的探子,多年来一直负责监视主人一切行动,由于主人长期以来行为端正,东厂认为无须再加以监视,所以召他回去另安排任务。
#看了 纪录片《波音的致命缺陷》。唉。管理层不懂业务没有良心,自己监管自己。波音曾经是那么伟大的公司。也许任何伟大同时也很平凡吧。就像那个剧名《万物伟大又渺小》,伟大的班子同时也是草台班子。
挺好的主题,现代编剧为啥非要在每一集里都要整个小高潮,几个反转啥的。虽然演员们都在努力的演,但我却渐渐失去了兴趣。
Prof. Feynman Knowledge grows when you ask stupid questions. Stupidity grows when you don't ask anything.

#网摘
大过节的,网上看到这个:很恐怖,但在某些社会里却几乎是现实。

!image
#网摘
#网友语录

贾行家 有关过什么人生的问题想起来头疼,不妨换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玩一个游戏,别满足于直接的回答,使劲儿想,到底是为什么。

(对对对,这就是我突然跟Eric谈人生的由头)话说谈完,我就回到我的电脑上下载了古董游戏Digger并设法在我的Ubuntu上编译出来。玩了20分钟,还是那么笨,连第三关都很少能打到。
昨晚和Eric由为什么打游戏话题到探讨活着的意义。Eric说单单能从游戏中得到快乐这就挺有意义。我心里不服,但无从反驳。

今天又在饭否看到这个,我现在觉得把快乐放到前头不对:高标准应该是平静。

> 舒克 依我说高标准是快乐而平静RT@水色云音 转@管埋员 李银河说:人生的高标准是获得快乐,人生的低标准是获得平静。没达到这两个境界,人生就是痛苦的。

#网摘
昨晚提交了一份相当重要的文件,希望能有一个期待的结果。我睡得挺晚,估计是最近唯一一次零点以后睡。但早上还是准时醒来刷手机。
有个网友给自己买了最新款的macmini,我有点羡慕。但还是对自己说,我的电脑足够用了。虽然是几年前的。眼馋应该是人类最朴素的毛病之一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