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把锅甩给环境或者基因固然有助于心理健康,但也容易作茧自缚。#网友语录
约翰.哥德史密斯:在完稿时,没有人不讨厌自己的论文,我还没有遇到相反的例子。
一般在提交论文之后的一两年都会有这种感觉。该现象如此普遍,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承认这一点,尽量降低此类情绪的负面影响。而这种感觉也很可能在论文完成的前几个月来袭。小心!
#网摘
今天还 #看了 纪录片 鲸的秘密 的最后一集:抹香鲸,卡麦隆执导的纪录片,当然精彩。共四集,分别介绍了 虎鲸,座头鲸,白鲸/独角鲸,抹香鲸。极其好看!人类要是能在AI的帮助之下破解鲸的语言,那该多么棒啊。五星推荐。
理解是爱的同义词。(Understanding is love's other name)

今天#看了 纪录片 Fire of Love 。他们活得好纯粹,羡慕他俩。虽然知道自己永远也不能做到那样。

!莫里斯和卡蒂亚
#english
在口语中表达“在你方便的时候”,可以用以下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选择取决于语气和场合:

---

### 1. When you have a moment
- 含义:当你有空的时候(温和、不急迫)。
- 适用场景:比较随意且礼貌的表达,适合请求别人处理某事或回复。

例句:
- Could you call me back when you have a moment?
当你有空的时候,能给我回个电话吗?
- Let me know when you have a moment to discuss this.
有空的时候告诉我,我们再讨论这件事。

---

### 2. Whenever it’s convenient for you
- 含义:什么时候方便就什么时候(正式又礼貌)。
- 适用场景:适合在职场、正式场合或对不熟悉的人说,表现对对方时间的尊重。

例句:
- Please send me the files whenever it’s convenient for you.
什么时候方便请把文件发给我。
- Let’s meet whenever it’s convenient for you.
我们什么时候方便就见面吧。

---

### 3. At your convenience
- 含义:在你方便的时候(书面化,常用于邮件)。
- 适用场景:稍显正式,多用于书面语或礼貌请求中。

例句:
- Please call me back at your convenience.
请在你方便的时候给我回电话。
- Let me know at your convenience if you have any updates.
如果有任何更新,请在你方便时告知我。

---

### 4. When you’re free
- 含义:当你有空的时候(更随意、非正式)。
- 适用场景:适合熟人、朋友之间的交流,更加随性。

例句:
- Text me when you’re free.
你有空的时候给我发信息。
- Let’s hang out when you’re free.
有空的时候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

### 5. No rush, whenever works for you
- 含义:不急,什么时候方便就什么时候(缓和语气)。
- 适用场景:强调不着急,让对方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决定。

例句:
- No rush—get back to me whenever works for you.
不急,什么时候方便再回复我吧。
- Take your time, whenever works for you is fine.
别急,什么时候方便都可以。

---

### 总结:
- 正式场合:"Whenever it’s convenient for you" / "At your convenience"
- 非正式场合:"When you’re free" / "When you have a moment"
- 缓和语气:"No rush, whenever works for you"

灵活选择这些表达方式,就能更自然地在不同语境中使用 “在你方便的时候”!
#网友语录
Marskay 《大F官金斯伯格》,4.4星。鲁斯·巴德·金斯堡法官人生很精彩,纪录片就拍得一般,太多事情没来得及讲了。保持异议是很珍贵的品质和权利,希望我们永远持有。
#laugh

在阿拉曼战役之前夕,丘吉尔召见了他的得力将领蒙哥马利将军。在谈话中,丘吉尔提议他应该研究一下逻辑。疆场勇士蒙哥马利担心自己会陷入纠缠不清的逻辑命题中,便找了个借口推托。他对丘吉尔说:“首相先生,你知道,有这样一句谚语:了解和亲昵会产生轻蔑。也许我越是研究逻辑,便会越加轻视它。”
丘吉尔取下烟斗说:“不过我要提醒你,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亲昵,什么也不会产生出来。”
#laugh
有一次,萧伯纳为庆贺自己的新剧本演出,特发电报邀请丘吉尔看戏:“今特为阁下预留戏票数张,敬请光临指教,并欢迎你带友人来——如果你还有朋友的话。”丘吉尔看到后立即复电:“本人因故不能参加首场公演,拟参加第二场公演——如果你的剧本能公演两场的话。”
#rider tips
Show/hide: View | Tool Windows | Run or Alt+4
#网友语录
zhubai 《医学大神》作者朱石生,认为1543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

那一年,维萨里出版《人体结构》。

> 维萨里不相信天下有永远正确的权威,他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自己动手解剖尸体,亲眼观察,出版了划时代的《人体结构》。在他之前,医学研究的方式是背通古籍;从他开始,医学研究是探索和实证。

根据自己的解剖实践,维萨里指出盖伦的解剖学有两百多个错误。

盖伦是谁?盖伦是欧洲古代医学界的至高权威。

这类似于清朝(1543其实是明朝嘉靖时代)的一位大夫,拿出实际证据,指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错误。

从那时起,医学界认识到,老祖宗说的话,也可能是错的。

尽管“崇古”、“玄想”的倾向仍然在,而“循证”的种子已然播撒,终将蔚然成林。
#网友语录

虎小北 世界是多元的,要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网友语录
米福根 每个政权的背后,都是有境外势力的。

没有哪个政权可以独善其身,或者是独恶其身。

所以境外势力可以加害境内人民,或者造福境内人民。

所以境外势力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

以及内政,绝不是纯净的境内政治。因为没有什么挡得住逃难的人,流动的财富…和用财政培育出的病毒。
## 美国的过去比现在伟大么?

作者 徒步的骑手

这些年,美国政治中流行的一个口号是“让美国再伟大起来”(Make America Great Again)。2016年,川普用这个口号竞选总统成功;2020年,他竞选连任,把这个口号改成“让美国保持伟大”(Keep America Great);今年,他重启竞选,恢复了2016年“让美国再伟大起来”的口号。

川普本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守派,但这个口号提出的背景是美国一部分保守派人士的历史观:美国曾经辉煌过,后来被左派和移民等不符合美国传统价值的人搞坏了,不断没落,到今天已经大厦将倾,危在旦夕,需要有强大的领导人出来,力挽狂澜,把美国从邪路拉回正轨。这种历史观不是近年才出现的,在1950年代已经很有声势,当时主要是基督教中的保守力量对美国文化世俗化的一种反弹。1960年代起,共和党开始广泛运用这股力量,教会也从中受益,一些宗教信仰和文化问题逐渐政治化,直到今天。

美国真不如以前伟大了么?很多论者从物质生活层面反驳这种说法,用数据证伪。比如说,在中文世界很有名的哈佛学者Stephen Pinker,指出美国的整体财富和国民的个人财富比过去都有惊人增长,当代普通国民生活水准更是过去没法比的。

在非物质生活层面上,“美国过去比现在伟大”的说法也很容易被证伪:现在的普通美国人比过去享有更多的个人权利、平等机会,也享有更多的尊重,对华裔等少数族裔来说,更是如此。这一点清晰地体现在最高法院的判决中。比如说,1967年最高法院判决Loving案,在那之前,美国有16个州禁止跨种族婚恋。其中,在弗吉尼亚等州,违者可以判处5年徒刑。华裔、日本裔、非洲裔美国人都曾经成为这类案件的原告或被告。

在1952年最高法院判决Brown案以前,不少州禁止有色人种学生跟白人学生同校。有一家住在密西西比的姓林的华人,两个女儿上小学,被从学校赶回家,理由是她们是华人。他们去打官司,一直输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说,管理教育是各州的权力,最高法院管不着。那是1927年的判决。作为华裔,不知道谁会觉得那个时代比现在“更伟大”。如果有选择的话,不知道谁会选择生活在那个不准跟白人恋爱,不准跟白人同校的“伟大”时代?

1920年,《宪法》增加第十九修正案以前,美国一半的公民(女性)选举权不受《宪法》保护,很多州禁止女性公民投票。最高法院说,选举权和公民权不一样,儿童也是公民,但没有选举权,女性同理,她们是公民,但可以没有选举权,州议会说没有就没有,属于州权,最高法院管不着。那是一百多年前的美国,至少从性别平等和公民权利这方面来讲,说不上比现在伟大。

美国宣布独立是一个事件,但建国是一个过程,经历了立宪、内战、民权运动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有史学家说立宪是第一次建国,远远没有完成;又经历了内战,史学家Eric Foner把内战和内战后的修宪称为“第二次建国”;史学家Jon Meacham认为,1964年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后,美国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国家样貌。美国历史的这种发展脉络符合“国父”一代的建国理想,就像《宪法》第一句说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不是一立宪就建立了完美的联邦,更不是立了一部完美的《宪法》,而是需要每一代后人不断努力去完善。这是一种着眼未来的历史观,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中文世界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看美国,流行一种神话色彩的浪漫历史观,有“山巅之城”(shinning city upon a hill)、“希望的灯塔”(a beacon of hope)的说法。这些说法来自17世纪一位波士顿牧师的布道,肯尼迪、里根、奥巴马、拜登等美国总统都在演讲中引用过这种说法。但他们在引用时,并不是指17世纪的美国,而是指立宪后不断完善中的美国。

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反映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历史变迁中。美国建国后的最初几十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是新教背景。1836年,Roger Taney成为最高法院第一位天主教徒大法官,但几年后,反爱尔兰移民浪潮兴起,因为大部分爱尔兰移民是天主教徒,有人开始宣扬“昂格鲁-撒克逊-新教”是美国正统。此后将近60年,没有天主教徒被任命为最高法院大法官。

内战以后,三K党兴起,反天主教、反犹太人是它的主要诉求之一。1916年,犹太人律师Louis Brandeis被提名为最高法院大法官时,遭到很多国会议员、法官、政府官员,甚至美国前总统William Taft和美国律师协会的反对——或明或暗的反对理由:他是犹太人。Brandeis是传奇式人物,在哈佛法学院的毕业成绩保持了80年,没有毕业生打破。

那时候,不讲政治正确,教授可以明目张胆歧视犹太学生。Brandeis有次餐厅吃饭,坐在一位教授身边。那位教授对他说:“Brandeis先生,你搞不懂,鸟跟猪是不在一起吃饭的。”Brandeis说:“别担心,我现在就飞走。”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反应了一个心智出众的犹太学生在那种环境中用聪明才智维护自己的尊严。Brandeis被任命为大法官以后,最高法院有位大法官明确表示不跟他一起出席公开活动,说不想身边有个犹太佬。这是一百年前。现在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有7位是天主教徒、1位是犹太教徒,1位是新教徒。

从1981年起,已经有5位女性被任命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在那之前两百年,一位都没有。1993年之前,最高法院的律师休息室只有男厕所,因为去出庭辩论的女律师凤毛麟角。才过了30年,已经像前尘往事。所谓“美国过去比现在伟大”是个宗教-政治神话。对于天主教徒、犹太人、女性、华人来讲,那种美国过去伟大,现在被非“昂格鲁-新教”移民搞坏了的说法,不仅是一种伪历史叙述,也是一种心智羞辱。

美国有伟大的传统,这无需争论,但外来移民在学习这种传统的同时,最好也要警惕其中的排外成分和种族主义成分。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旧田上种出新庄稼”,而不是吃前人留下的陈芝麻烂谷子。笼统地说美国的过去是“保守主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没有错。但那只是美国历史的一个侧面,这个国家有更广阔的图景:美国独立是一场革命,不管同时代人还是后世也称之为“革命”。革命后的土改、打破贵族对财富的垄断、排除神权政治、解放黑奴、扩大选举权等在当时都不保守,而是相当激进,至少是相当“进步”。

总体上看,美国这248年大致是一种“进步的保守主义”(progressive conservatism)。 那种怀旧式的浪漫保守主义或墨守陈规的保守主义在大部分历史时段不是主流,近年的反弹也主要是发生在乡镇和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中。这对我们理解美国历史和眼下的社会有很大启发。那种拒绝进步的保守主义一直被进步主义拖着跑,越拖越边缘化,越拖越走极端。

可以说,美国的“保守主义”是个大箩筐,里面什么都有,争吵的不可开交,甚至各立阵营,相互攻击。中文世界在接受“保守主义”的时候,最好能分清楚自己接受的是哪种“保守主义”。
#网摘
#网友语录
小名儿 我的身体,是离我最近的“别人”,所以,与其讨好别人,不如讨好我的身体。
饭否上的网友晃膀子儿的个性签名:(做)人类只是我的兼职。

有趣
Whales have culture.
今天#看了 一部有关海啸的纪录片:海啸,与时间赛跑。片子记录的是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预警系统太重要了!因为印度洋海啸很稀少,当地人并没有应对海啸的经验,当时环印度洋各国也都没有海啸预警系统,这是造成那次海啸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

看到很多感人的悲伤的故事。推荐观看。
#网友语录

小鱼呆呆 问啥答啥,直截了当,逻辑清晰,不绕圈子,是在沟通中特别重要的品德,特别重要。节约自己的时间也节约别人的时间。有时候工作中冠冕堂皇的绕话废话说多了,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忘记沟通的本质。 ​​​
#想看
#电影笔记 熊猫姐:《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时长1小时的纪录片,按季节更替拍摄了观鸟者(讲述他们为什么喜欢观鸟)和中央公园有什么特殊(它是大城市里的集中绿地,鸟儿飞到附近时候只能停歇在这里),当然还有很多小鸟的美好画面。很棒的纪录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