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网摘 LLM 的注意力其实是个滑动窗口,不持续提醒,很容易跑偏,这一点就跟我们管理一个想法很多的员工一个道理。
@25798 昨晚第一次去家附近自助洗衣店烘干衣服,一切顺利。回家路上有一个小路口是红灯,我就停下来静静的等。突然前面的车主下车了,径直走过来,示意我摇下车窗说话。我以为他有事请求帮忙,就赶紧把车玻璃放下来听他说:“Please turn your head light on.”

然后扭头就走了,留下我半句“Thank you”在风中飘散。

哎,好人啊!
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 --《四世同堂》钱默吟 #书摘
少女罐头. “希望自己是个失败了也能睡得很香的人”。#网友语录
#网友语录 #想读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出了一本新书,叫Slow productivity,我觉得可以翻译成《生产力,慢即是快》。



纽波特说,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很多人陷入了伪生产力(Pseudo-Productivity)的困境。

什么是伪生产力呢?

由于缺乏明确的“最重要目标/与最重要目标相关的质量标准”,因此缺乏“实际的生产力投入”,而为了掩盖这种缺乏,将“可见活动”作为主要手段,来模拟“实际的生产力投入”。

陷入“伪生产力”陷阱的人可能会有如下特征——

1 、持续的、无休止的忙碌状态。

频繁地参加会议、回复邮件、处理琐事,很容易被“看到在工作”(可见活动),但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多少真正重要的任务。

拼命地尝试做越来越多的事情,绝望地期待以这种方式取得进展。

2、过度承诺。

由于害怕被视为懒惰或不专业,会接受过多的任务,结果却发现自己无法按时完成,从而陷入无休止的加班和赶工状态。

对别人随意丢过来的任务照单全收,难以说不,除非自己日程表确实已经满到溢出才能说不,因此经常保持满满的日程表。

3、身心疲惫。

一直在工作,缺乏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精力逐渐耗尽,工作效率也会大幅下降。而且没有心力去做重要、困难的高质量工作。

4、不一定是因为老板的要求,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强加给自己。

伪生产力的一个更阴险的副作用是,它迫使个人独自管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紧张关系。

伪生产力强加给你的评判标准是,你从永无止境的可用任务中明显地完成了多少总工作量,但没有人会具体告诉你多少工作量是足够的——这取决于你自己。

┈✧┈✧┈✧┈

伪生产力陷阱的三条原则性解法:

做更少的事(Do Fewer Things)

按照自然节奏工作(Work at a Natural Pace)

痴迷于高质量(Obsess Over Quality)

最终目标:以可持续和有意义的方式,去组织知识工作,并取得关键事项的高质量进展。

┈✧┈✧┈✧┈

一,做更少的事(Do Fewer Things):工厂流水线上,加班会带来生产力上升。

但对于知识劳动者来说,加班可能反而会造成真正的生产力下降。只有伪生产力上升。

要做更少的事情,你需要从三个层次上限制要做的事情——限制主要任务(mission)。

限制手头正在进行的项目(project)。

限制今天要做的事情。

对知识劳动者来说,别人会随意地向你“推送”(push)任务,很多情况下,你需要采用一些新的策略。

┈✧┈✧┈✧┈

任务流程应该是主动“拉取”(pull),而非拼命接收被动的“推送”(push)。

这个经验来自MIT和哈佛联合建立的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此前,Broad Institute要把各地科学家送来的基因样本进行测序。

测序有一大堆步骤和阶段,有点类似工厂流水线。

一开始,Broad Institute的技术人员们按照直觉的push方式来工作,就是每个人都尽快地处理手头的工作,然后把完成后的工作立刻“推”给负责下一步的人。

然而,每个阶段的难度和耗费时间其实是不一样的,过了一段时间,最慢的阶段就积压了一大堆待处理的样本。

待处理的样本越多,管理难度就越高,人们开始很难找到某个样本。而且整个流程越来越拥堵混乱。

从样本送到到测序完成,时间长达120天。很多科学家都等不及了。

Broad Institute采取了一个制造业里常用办法,改“推”(push)为“拉”(pull)。

每个阶段的技术人员有一个专属的托盘,来放置已完成的样本,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人员会在需要时从这些托盘中主动拉取样本进行处理。

这样的好处是,很容易可以识别出出问题的环节。如果某个托盘永远是满的,说明要么下一阶段运行得太慢,要么上一阶段运行得太快。如果某个托盘永远是空的,说明上一个阶段肯定运行得太慢了。

有时候,某个托盘满了,这个阶段的人员还可以去灵活辅助其他阶段的人。

最后结果是,Broad Institute处理每个样本的平均时间下降了 85% 以上。

┈✧┈✧┈✧┈

对个人来说,主动“拉取”(pull),而非拼命接收被动的“推送”(push)。

在别人向你推送一个新项目时,要估计它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把那个时间乘以2(我们不太擅长估算真正完成任务的时间),去找出那段2倍的时间 ,在你的日历上像开会一样给它留出时间。

如果你无法在日程安排中找到足够的空白来轻松适应工作,那么你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它。

要么拒绝该项目,要么取消其他项目以腾出空间。

这种方法的力量在于,你正在处理你的现实日程,而不是基于你对自己现在有多忙的直觉估算来随意承诺。

比如说,可以说出“我在至少三周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样的事情,与此同时,还有别的五个项目在我的时间表上。”

另外,当真的要将新任务“拉”到你的日程表里时,一定要做一件事——和这个任务的来源“对齐”一下,让对方了解:①我正式承诺将完成这个任务,②请对方提供我所需的任务相关详细信息,③我自己目前还有多少项目在进行,预估何时能够完成这项新任务。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方发现需要修改或者撤回任务,是好事。

每周应该对一次自己的日程表,如果发现某个任务难以推进或者无法在承诺的时间内完成,及时和对方联系并更新现状。

┈✧┈✧┈✧┈

二,按照自然节奏工作(Work at a Natural Pace)

不要急于完成最重要的工作。相反,要在有利于灵光闪耀的环境中,让它沿着可持续的时间线展开,允许有不同的工作节奏和工作强度。

最重要的工作往往不是一气呵成拼命赶工完成的,而是做一做,歇一歇。怀抱着长期的愿景,一次又一次地,你回到这份工作上,以缓慢而稳定的步伐,接着完成它。

从过去的伟大科学家的案例来看,这些人显然是“富有成效的”。然而,与此同时,按照现代标准,他们为重大发现而努力的速度似乎是快快慢慢起起伏伏,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几乎是悠闲的。

比如说,在1896年的夏天,刚刚发现沥青里可能有放射性新元素的居里夫人,并没有一刻不停地投入这个将给她带来诺贝尔奖的发现,而是选择去法国乡下度过一个漫长假期,爬山,看石窟,在河流里沐浴。

伟大科学家感兴趣的是“这一生里能够产出的产品”。

这里的时间尺度应该是数以年计的,而不是数以月计的。

无休止的高强度工作是人为的,是不可持续的。

它可能会散发出一种虚假的有用感,但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使我们变得“异化”,感觉痛苦,并且几乎肯定会阻碍我们发挥我们的全部潜力。

从长远来看,更自然、更慢、更多样化的工作节奏,是真正生产力的基础。

在生产力低迷的时期,人们很容易想让自己变得筋疲力尽,做一大堆肤浅的“可见工作”。

你要拒绝这种“顺流而下”。这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它不会让你更接近完成重要的工作。

伟大的成就建立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稳步积累适度的结果。这条路很长。调整自己的节奏。

┈✧┈✧┈✧┈

三,痴迷于高质量(Obsess Over Quality):

执着于你所产出产品的质量,这意味着在短期内错失机会。从长远来看,你可以利用这些结果的高价值,让你在工作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

在知识工作中,经过仔细观察,你经常可以在繁忙的待办事项清单中发现一两个真正最重要的核心活动。

归根结底,某些成果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科学家必须有过硬的论文,设计师必须拿出一流的设计,营销人员必须卖出去东西,管理者必须领导着一个运作良好的团队。

要专注于职业生涯中核心活动的质量。

而一旦你下定决心要把核心事项做好,过度的忙碌就显然是一种无法忍受的阻碍。

要不断提升自己对核心活动完成质量的“品位”(taste),让你可以直觉性地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劲的,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行不通的。

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但不是无限的时间),来创造一些伟大的东西,但不是无限的时间。

不断向着高质量的进步(而非完美),是最重要的。

就像一流的非虚构写作者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所说,

「如果有人对我说,“你是个多产的作家”——这听起来很奇怪。这就像地质时间和人类时间之间的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确实做了很多事情。但我的一天经常是整天坐在那里,想着我什么时候能开始。

每天往桶里滴一滴水,这是关键所在。

因为如果你每天都往桶里滴水,那么在365天之后,桶里就会有一些水了。」
小青 我:我的同龄朋友有的成了行业领袖,有的孩子要上初中了,我还在为室友要搬走,先告诉了房东而没告诉我而苦恼。朋友:那同龄朋友还有已经进去了,有的已经没了呢,这么比有啥意思。我:那倒也是…… #网友语录
#网友语录 memoryza 人们天生就是高效的改进者,而只有极少数会愿意从零开始
戚小诺 我问小九怎么表达他的愤怒,他说他的脑子里会有一个白色小人,一个黑色小人,黑色小人想要去干架:冲啊!我要干架!白色小人就在一边劝架:算了算了,不要打架,也许打不赢会受伤,爸爸妈妈还会担心。然后自己就会冷静很多。——头脑特工队没白看哈😂😂 #网友语录
还真是这样。一生要是每本书都一字一句的读完,确实读不了几千本。但真正值得一字一句读完的书完全没有那么多,你需要略读上万本书(甚至可以更多)才能找出为数不多值得读一次又一次的那些书。一本书翻了几页放下,没什么,很多书没有读完,没什么。没有读完的那些书,书自己也有责任。#观点
#网友语录 梨梨原上草 @svuoalnalnis
公司把保洁外包给一间公司,常来的就那么几个面孔。时间长了,你就能体会她们之间的差别。

有时候一走进厨房,你就知道今天来上班的肯定是其中的某一个。而另外一些天,不用具体看脸也知道来摸鱼的是哪几个……

其实想对其中几个说,你们可能干啥都会做得很好,不限于保洁。只要时间允许,我的活也能干
## 吴念真丨计程车司机的故事

有—天,我去坐计程车。台北市大概七成以上的人都认得我,所以我在台北很守规矩,走路一定靠右边,不会一边走一边抽烟。

那个计程车司机在听古典乐,那音乐恰好是我当时唯一能接受、唯一喜欢的肖邦。我很高兴。他从后视镜看到我。我说那是肖邦啊。他说对啊。他很含蓄地说,导演你好,我常常想,如果哪一天碰见你,我一定要讲个故事给你听。我说,好啊,你讲啊。他说,你就当成我自言自语好了。

他讲故事的技巧不是很好,就是说他大学时有个非常好的女朋友,全班都以为他们会结婚。他大学毕业后去当兵,他女朋友在外商公司做事,做得非常好。他退伍之后,女朋友说不如我们一起开—个小公司,因为她在外商公司工作过程中认识很多客户,也有很多经验。两个人就开始做。

这个男人是本省人,女朋友是湖南人,她妈妈很会做饭,女朋友常带他回去,她妈妈会煮很好吃的饭给他吃。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从两个人做到十几个人。他—个客户的女儿和他一起出差去马来西亚,两人就上床了。客户知道后,一定要他负责。他那时候也知道这个客户是蛮大的客户,跟他女儿结婚也不错,找到一个好的太太可以少奋斗十年。

本来他和女朋友计划是做到四十岁,公司上市,他们就退休环游世界。可是梦还没有完成,他们就分手了。他女朋友很好说话,这样再讲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唯一抗议的是她妈妈。

她妈妈有—天中午拿饭菜到办公室,一进来顿时鸦雀无声。他很害怕,就站起来。她妈妈只是打他嘴巴,说,坏孩子,我不煮饭给你吃了。就一直哭着走了。他说那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事。

其实他跟妻子在一起也并不快乐,总有一种内疚和罪恶感,最后也就离婚了。最后很颓废,生意乱七八糟,欠了一屁股债。台北做生意失败的人常常去开计程车,因为还是自己当老板。可是不好的是常常遇见以前的客户,还会打招呼,下车后会多给钱,他就会觉得很尴尬。

后来他在机场排队,遇见的正是当年的女朋友,很商业精英的打扮。他的第一反应是把后面的牌子撕掉,因为上面有他的名字。

他女朋友上来,直接说要去台北市中心的私人医院。他就低着头,不想让她认出来。那个女的没有跟他讲话,就开始打电话。

第—个电话打回家,在外国,叫她女儿不要因为妈妈不在家就不上芭蕾舞课,叫她儿子记得吃维他命丸,游泳课要上。

再打一个电话给澳大利亚的公司,说已经到台北了,交代要做什么事。

然后打给她在伦敦的先生,说要买什么东西。

最后打—个电话给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个同事,说我回来了,妈妈生病要开刀。我特地回来陪她,不久就要回去,想看看你们,你们一定要带着小孩子来。

然后就到了,下车。他想,还好,一路都没有认出他来。结果那个女的突然转回来,敲敲车窗,要他摇下来。她盯着他看,说,我都已经跟你讲过了我自己十几年来的人生变化,而你连Hello都不想跟我讲一声吗?讲完就走了。

车子已经开到我公司,他还没讲完一半。我就说没关系,你讲完我再走。听完只是觉得人生惨烈,可是后来想起突然感觉很强烈,非常深沉。有一天晚上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感觉很难受。
## Git add everything except whitespace changes

In short, you can use this command:

> git diff -w -b | git apply --cached --ignore-whitespace

You can also add a #git alias like this

> git config --global alias.smartadd '!f() { git diff -w -b | git apply --cached --ignore-whitespace; }; f'

so, you can simply use 'git smartadd'

Reference
春天已经悄然来临。今早的风是暖的。
@25771 不是我有受虐倾向(也许有而我不自知?),而是我觉得既然大部分国人都用它,我有必要观察它,甚至通过发表一点东西改变它一点点(螳臂挡车)。
看一会儿小红书脑袋就嗡嗡响,头晕目眩。那我为什么还要每天打开它,甚至还在上面发东西给它增砖添瓦?
#成功日记 今天成功安装了 apache guacamole 一个很强的远程连接管理服务端,支持 RDP,VNC,SSH,Telnet和Kubernetes连接。加上 nginx 反向代理,我就可以从任何地方远程连回我家里内网里的机器。它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专门的客户端,只要有浏览器就能用。

费了不少功夫,但我现在都整好了。已经试过了ssh和rdp连接,很丝滑。当然我现在是局域网上测试,性能好是当然的,没什么延迟。等明天到单位再试试远程连接。

这么好的东西已经发布好多年了我现在才知道。不过现在知道了也很好。很开心了。应该写篇blog记录一下,不然下回怎么配又忘了。
今天达成了主动呼叫Police的成就。

住我家的日本学生R今天去参加Rugby训练,回到家后发现丢了钱包。不过因为他钱包里有AirTag,所以他知道钱包现在在什么地方。他问我能不能开车带他去找回来。好啊!于是我们就开过去了。

到了以后,从他的手机上显示的定位看,应该大概差不多就是这一家,院子里停了好几辆车。但我们也不敢贸然就去敲门问。谁知道Apple的定位技术准不准,万一人家坚持说没有咋办?还是打电话问问警察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吧!

警察很和气,问了是在哪儿丢的,我们现在在什么地方。在确认了我们就在钱包可能所在的位置之后,他让我们去敲门,不要挂电话,他会远程确认我们的安全。

敲门,出来开门的是一个很壮的毛利大汉。见到R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原来正是和他一起练Rugby的队友!

他们捡到了R的Jacket和钱包,但没有R的联系方式。安全起见,就带回家了。

所以,虽然小男孩一开始吓得够呛,结局很美满!警察也很高兴,记了我的名字和住址这件事就算完了。
#网摘 假定 AI 每一步的正确率是95%,那么使用20步后,整个项目的正确率将只有36%。

(所以AI需要和人协作。至少是现阶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