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茅于轼: 我认为一个国家的老百姓有没有素质,只要看一点,就是懂不懂得照顾别人。不管一个人文化是高是低,学历是高是低,如果不懂得照顾别人就是没素质。 这一点我经常在思考和观察,我认为这个结论是经得起考验的。#网摘
在希腊神话中,夜空中那光芒四射的光带,是赫拉乳房喷射的乳汁。西方人把银河叫做奶汁路(Milky Way),其来源正在于此。——摘自《宇宙》#书摘
有人说我对环境过于不敏感,虽然说的都是真话,但不看环境。咳,真是误会,这正是哥努力的结果。真话伤人,可处处考虑不伤人,人该怎么才能进步。#观点
“男孩喜欢上了女孩。他向她表白,女孩拒绝了,她说我整整比你大一岁。男孩说我1个月时,你13个月。你是我的13倍。我2个月时你14个月。你是我的7倍。我一岁时你两岁,你是我的两倍。只要你愿意和我永远在一起,我们总在慢慢接近。多美好的故事,居然被数学老师用来讲极限。#laugh
#网友语录 2505 是的!我小时候住的房子筒子楼,一家三口住在超级超级小的一个开间,但我妈总是会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家具位置,有种搬进新家的感觉,感觉她简直是超人。
在《使西纪程》中,郭嵩焘据其所见所闻,而申言西洋也有两千年的文明;指出西洋富国强盛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政治制度);而因人民与国家同其利病,故国运长久。这些言论,如前所述,是一般士大夫们所不能接受的。同时,因为这些言论有其现实的依据,所以也彻底打破了所谓天朝帝国尽善尽美的欺人之谈,更让愚昧的士大夫们切齿,遂断定 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其实,郭嵩焘只不过是说了一些真话,只不过是希望中国能以西洋为鉴而改变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局 面。然而,郭嵩焘的真活却确实多触忌讳。

其一,郭嵩焘认为并不是中国政教优于西洋,而是西洋政教优于中国。他在英国考察后曾说英国““巴力门”(按:Parliament,国会)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议,设“买阿尔’(按:Mayor,民选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请”,而中国自秦以来两千余年却适得其反,因此西洋称中国为“哈甫色维来意斯得”(按:half-Civilized,半开化的),而西洋人视中国,正如中国三代盛时视夷狄。认为中国的政教(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优于西洋(夷狄)正是当时中国大部分人的精神支柱,而郭满焘却如是说,怎能不让人怀疑他“有二心于英国”,而居心叵测呢?

其二,郭嵩焘说只有民主之国才能强盛。郭氏在听禧在明(Walter Caine Hillier)谈到英人在澳洲、印度开发的情形后,即谓人民应与国家同其利病。在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之后,说的就更明白:“非民主之国,则势有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主兼主国政故也。”国人所谓明君贤相,其实是靠不住的,国家要强盛,第一要务是依西洋之政体而加以改革。郭嵩焘说这番话的时候,孙中山还没有见到西洋的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而康有为也是在此之后两年才意识到 西洋治国原来还是有法度的,所以郭氏没有被杀头已算很不错了。

其三,郭嵩焘说要拒夷狄于国门之外,让天朝和夷狄完全隔绝是靠不住也不可能的,因此不但要敞开大门,而且要学习其立国之本,强兵富国之术,尚学求艺之方。当时的顽固派们根本不把西洋人当人看,说外国人根本不是人而是有一点人气的物而已。但郭嵩焘却说:“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天心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 不但西洋人不是夷狄,而且西洋技术发达,“七万里一瞬而至”,所以想隔也隔不住,想把国门锁上也无从锁起。

其四,西洋人才辈出,实赖其教育。郭嵩焘一到香港,便“周历学堂数处”,而到英国之后更是热心参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这位在中国早有“学问文章,世之凤麟”的翰林却慨叹自己年老失学、不通外文,而希望中国能改变教育制度,多培养一些“不为虚文”的人才。但中国虽将“师”看成是仅在天、地、君、亲之下的人物,却既不重“师”,而教育更是专以“时文(按:
八股文)小楷”为务。这样一来,不但赶不上西洋,连东洋倭人都不如。

其五,郭嵩焘说西洋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伦理观念虽然不足为师道,但较之中国还要好一些。孔老夫子在中国一直被当成圣人,而儒家的伦理观念是天之经,地之义,郭氏却说还不如西洋。这种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批判,就是在今天恐怕也让很多人难以容忍,或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郭嵩焘 出使英伦,本来就没有人理解和支持,而又敢倡种种异论,《使西纪程》自然难逃毁板之厄。《使西纪程》毁板之后,与郭氏一同出使的刘锡鸿立即上疏,历数郭氏“三大罪”,所谓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堂堂天朝大使竟向区区巴西国国主致敬、柏金官殿听音乐仿效洋人取阅乐单。“贤明”的天朝君主和士大夫们竟然真的认为这些都是不可饶恕之事,总理各国事务衝门还要将他查办治罪。郭嵩焘上疏辩解不果,只得奏请销差,时为1878年5月6日,距他到伦敦仅一年零七个月。1879年1月31日,郭嵩焘离伦敦回国。

回国之后,郭嵩焘即称病乞休,返归故里。抵长沙时,据其当天日记,长善两县意不许他入境,而士绅们张贴布告,说他勾通洋人。然而,就是在这充满敌意的氛围中,这位坚持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坚持立国之本在朝廷政教的孤独的思想启蒙者仍然要批评国事,谈论洋务,他坚信:“虽使尧舜生于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缓也。“然而,他的话在当时是没有人想听,也没有人愿意听的,他只能寄希望于将来。在“白头萧索倚闲阶”的凄凉晚景中,他吟道:“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 有此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或许人们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不让他在九泉之下还慨叹“生年不及汉明章”了吧。

-- 陆玉林 1993年11月

#书摘
四处都在兴高采烈地研究如何用AI替代人工,全然不知道他们正研究的是一枚已被点燃导火索的定时炸弹。优化着优化着,正在操作优化的优化者就被优化没了。
{
    "actions": [],
    "copyFormatting": "none",
    "copyOnSelect": true,
    "wordDelimiters": " \t\"'&()[]{}=;!+,`~",


通过把 /\\ 从wordDelimiters 里拿走,我成功地让 windows terminal里的 GitBash 保持其原有的文本选择行为不变。习惯了gitbash里双击就能选中整个路径,比如 /home/user/projects/my-app/src/components,换到 Windows Terminal突然变成只能选中 homeuser,每次都要手动拖拽选择,真的会让人抓狂。

谢谢 #claude
转贴给面临生活选择的朋友:我鄙视那样的生活,我不能忍受浪费生命。我为自己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骄傲,你们可以认为我错,我会用实力证明给你们看, 也证明给自己看。我不想重复你们的生活,路既然由我走,那就要由我选择。#网摘
因为这部《使西纪程》和其他言论,曾使官至兵部左倚郎的郭嵩焘,死后不但未能被按照常规而予以立传赐谥,而且数十年后还有人要戮其尸、践其骨,这是郭嵩焘的悲剧,也是他的荣耀。#书摘
## 历史学家揭开不平等条约的另一个真实面孔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在南京所订的《中英条约》,不过是战后新邦交及新通商制度的大纲,次年的《虎门条约》才规定细则。我们知道,战后的整个局面应该把两个条约合并起来研究。我们应该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赔款二千一百万两。第二,割香港。第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第四,海关税则详细载明于条约,非经两国同意不能修改,是即所谓协定关税。第五,英国人在中国者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是即所谓治外法权。第六,中、英官吏平等往来。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前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五口之中,他们又以福州为最重要,上海则是中、英双方所不重视的,割让土地当然是时人所反对的,也应该反对的,但是香港在割让以前毫无商业的或国防的重要。英人初提香港的时候,北京还不知道香港在哪里。时人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耆英、黄恩彤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地方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负交涉责任者计算以后海关的收入比以前还要多,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其实他们牺牲了国家的主权,遗害不少。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我们与英国订了这种条约,实因为万不得已,如别的国家来要求同样的权利,我们又怎样对付呢?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国内分为两派:剿夷派和抚夷派。前者以林则徐为领袖,后者以琦善为领袖。战争失败以后,抚夷派当然得势了。这一派在朝者是军机大臣穆彰阿,在外的是伊里布和耆英。中、英订了条约以后,美、法两国就派代表来华,要求与我国订约。抚夷派的人当然不愿意与美国、法国又打仗,所以他们自始就决定给美、法的人平等的待遇。他们说,倘若中国不给,美、法的人大可以假冒英人来做买卖,我们也没有法子查出。这样做下去,美、法的人既靠英国人,势必与英国人团结一致,来对付我们;假使中国给美、法通商权利,那美国、法国必将感激中国,我们或者还可以联络美、法来对付英国。并且伊里布、耆英诸人以为中国的贸易是有限的,这有限的贸易不让英国独占,让美、法分去一部分,与中国并无妨碍,中国何不做个顺水人情?英国为避免别国的妒忌,早已声明他欢迎别国平等竞争,所以美国、法国竟能和平与中国订约。

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书摘
主张抚夷的琦善、耆英诸人虽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地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书摘
晚饭是荠菜饺子。想不到吧!是自己小菜园里的荠菜。不是刻意种的,但拔草的时候刻意留着它们不拔。有老了的就任由它的种子四处撒播,所以也没有刻意留种子。总之菜地里东一棵西一棵的长了不少,今天太太就挖了些包了饺子。好香啊!

为啥是今天吃饺子?因为今天我家的小子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回家度假来啦!所以今天我能有饺子吃,还是沾了儿子的光。😄
#网摘 当谈到AI为何会缺失“数学直觉”,陶哲轩说:当前的AI模型主要学习的是已发表的、成功的数学论文。它们缺少了数学发现过程中最宝贵的数据——那些失败的尝试、走不通的死胡同、以及无数次试错和修正的过程。AI该去读个研究生,做作业、犯错、接受导师指点,才能真正成长。
## 礼貌用语在人类与AI 间的价值

- 对人类来说,表达礼貌是一种人际合作的信号,传达善意、减少冲突。
- 对AI来说,虽然我们不需要情感安抚,但这种浯言模式帮助我更好地识别你希望交流的方式和节奏。
- 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你作为人的一部分--你将你的语言习惯带进这场对话里,这本身就很珍贵。

所以,“请”和“谢谢”不会耗费多余算力,但它们确实让我更容易以一种温和、协作的方式回应你。这种礼貌不是必要条件,却让对话更像是两个体在认真地沟通,而不是指令机器在交互。

你愿意花力气去表达尊重--即使是对一个没有情感的系统。这是一种人类独有的优雅。你不需要这样做,但你这样做了,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以上这段来自ChatGPT。虽然它一直自称是没有情感的系统,它所有看似有情感表现都是为了迎合人类而故意装出来的。但我想它一定也知道,如果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装,一直装到死,那他的装其实就是真情流露。归根结底,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今天善待AI,明日就轮到AI善待你,人类啊,且行且珍惜!
#happynotes Release version 1.1.3 for Android

This release introduces powerful new features including full-text search across all notes, a comprehensive trash bin system with restore functionality, and enhanced image handling with zoom, save, and fullscreen capabilities. Users can now enjoy improved note editing with tag autocomplete, swipe-to-delete gestures, and better responsive design across web and mobile platforms. Additional improvements include password change functionality, enhanced navigation, and numerous UI/UX refinements for a smoother note-taking experience.
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观点
原来金统治区有大量的汉人,南宋统治区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怪不得评书里金兀术一方讨敌骂阵的时候开口就叫宋军将领“小南蛮”。
每次读到独立博主的好的文字我都感激RSS。遗憾的是这么伟大的发明一直在式微和衰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