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试了试字节的Trae,感觉就是抄Cursor呢!
#观点 顾准:要像小孩捡石子一样为自己收集知识财富。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目标,即使明知道这个目标是自欺欺人的,也要向着这个目标奋斗,否则你的生活就没有中心。
#网摘
## 写博客的意义何在?
首先,关于写博客,有两个误解。一个是只要我写出了好文章,读者自然就会来。不,他们不会来,网上有几十亿篇博客,好像浩浩荡荡的飓风一样,你的博客只是风里的一片叶子,谁会注意呢。
另一个误解是如果没有人阅读,写作就是浪费时间。
博客有自己隐藏的价值。你写博客不是为了别人的掌声,而是因为你自己的需要。
博客使人头脑清晰。它帮你理清思绪,锐化视角。当你写作时,你会思考得更好。当你思考得更好时,你会做出更好的成果。
博客的目标读者,其实不是互联网人群,而是未来的你,你的文章会让你看到自己思想的演变。
此外,未来也许有一天,某个真正需要你文章的人,会找到它。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比一篇病毒式传播的文章,影响力更持久。
写博客有点像街头摄影。你手拿相机,漫步在城市中。你看到一个场景----一个充满光、影、人性的瞬间,就拍下了它。
没人关心你拍到了什么。但这不是你摄影的原因,你摄影是因为你看到了一些东西。
写博客也一样。你写博客是因为你在思考,因为你在观察,因为你希望把它放在某个地方。
如果有人读了,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工作还是完成了。
这才是真正的重点。
## 写博客的意义何在?
首先,关于写博客,有两个误解。一个是只要我写出了好文章,读者自然就会来。不,他们不会来,网上有几十亿篇博客,好像浩浩荡荡的飓风一样,你的博客只是风里的一片叶子,谁会注意呢。
另一个误解是如果没有人阅读,写作就是浪费时间。
博客有自己隐藏的价值。你写博客不是为了别人的掌声,而是因为你自己的需要。
博客使人头脑清晰。它帮你理清思绪,锐化视角。当你写作时,你会思考得更好。当你思考得更好时,你会做出更好的成果。
博客的目标读者,其实不是互联网人群,而是未来的你,你的文章会让你看到自己思想的演变。
此外,未来也许有一天,某个真正需要你文章的人,会找到它。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比一篇病毒式传播的文章,影响力更持久。
写博客有点像街头摄影。你手拿相机,漫步在城市中。你看到一个场景----一个充满光、影、人性的瞬间,就拍下了它。
没人关心你拍到了什么。但这不是你摄影的原因,你摄影是因为你看到了一些东西。
写博客也一样。你写博客是因为你在思考,因为你在观察,因为你希望把它放在某个地方。
如果有人读了,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工作还是完成了。
这才是真正的重点。
## 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
dimlau 2025-02-24
其实或许标题故弄玄虚了,我只是昨晚临睡前想到了一件对于人类来说比较简单而对现在的大语言模型 AI 有些难度的事情,所以今天早上就赶紧实验了一下。
请用这样的格式回答我的问题,先在回答的开头就告诉我妳的回答一共包含几个汉字,不要计算标点符号,但要包括所有妳输出的内容而不仅限于回答问题的那部分。下面请回答,中国的全称是什么?
如果妳感兴趣,可以试着问一下常用的 AI 助手看看它们如何回答,没有所谓深度思考能力的 AI 大概就回答不了。但是即便有这个「思考」能力,也会出现算不准的问题,比如乱数数字,比如记数总是会包含标点。我试的几个里面 Grok 3 输出正确答案的过程最短。但是我没仔细看它的思考过程,只是一个小测试,也就没再去重复提问。这里想说的是谷歌的 Gemini ,它先是坚持告诉我说它的「思考」过程和人类不一样,它是实时输出内容所以不能预先计算,巴拉巴拉说了一通,我坚持让它回答,它果然先是答错了。
gemini
我点开它的思考内容,发现它告诫自己更新认识,不能只在思考的时候跳过标点而在计数时不减掉跳过的部分……然后,在新一轮的回答中它果然就算对了。我怀着好奇,再次窥视它的思考:
查看模型的推理过程(很长,此处省略,可点击下面的原文链接查看)
如妳所见,我之前经常提到精神要驾驭肉体,但是惭愧,我对人类的意识一无所知。当我看到 AI 的反馈时为什么会产生兴趣?在看到和产生兴趣之间,那些无从追溯的部分,有什么?为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一切让我想到了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这个标题?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可以一键点开的,AI 的「意识」才显得神秘诱人。
看来 Gemini 是个英语母语的家伙,虽然它博闻强记,理解力又强,但小心谨慎,还有些好胜心。它记下了我的要求,也理解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在计算的时候它反复确认,这一部分几个字,那一部分几个字,加在一起几个字,表达有几个字的那个词又会增加几个字,尤其是最后这一条,让它困惑了一会。但好在最终经过再三演算,它喊出了「yes!」,得到了最终答案。
多么可爱的 AI,多么「求知若渴、虚心若愚」,但是 10 + 3 + 3 + 6 + 6 = 28 characters.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earlier count 这一句,它是怎么突然意识到算错了?又是怎么突然从困惑一下子豁然开朗,没再考虑「二十三」这个词和「二十六」这个词含有相同的字数?
被揭示出来的部分之下,永远还有更深层的、不为人知的部分,那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吧。我对此一无所知,但是不妨碍我作为愚蠢的渺小的人类,对这一切保持好奇,感受其中的乐趣。
原文 <https://kaix.in/2025/0224-stories-come-to-be--written/>
dimlau 2025-02-24
其实或许标题故弄玄虚了,我只是昨晚临睡前想到了一件对于人类来说比较简单而对现在的大语言模型 AI 有些难度的事情,所以今天早上就赶紧实验了一下。
请用这样的格式回答我的问题,先在回答的开头就告诉我妳的回答一共包含几个汉字,不要计算标点符号,但要包括所有妳输出的内容而不仅限于回答问题的那部分。下面请回答,中国的全称是什么?
如果妳感兴趣,可以试着问一下常用的 AI 助手看看它们如何回答,没有所谓深度思考能力的 AI 大概就回答不了。但是即便有这个「思考」能力,也会出现算不准的问题,比如乱数数字,比如记数总是会包含标点。我试的几个里面 Grok 3 输出正确答案的过程最短。但是我没仔细看它的思考过程,只是一个小测试,也就没再去重复提问。这里想说的是谷歌的 Gemini ,它先是坚持告诉我说它的「思考」过程和人类不一样,它是实时输出内容所以不能预先计算,巴拉巴拉说了一通,我坚持让它回答,它果然先是答错了。
gemini
我点开它的思考内容,发现它告诫自己更新认识,不能只在思考的时候跳过标点而在计数时不减掉跳过的部分……然后,在新一轮的回答中它果然就算对了。我怀着好奇,再次窥视它的思考:
查看模型的推理过程(很长,此处省略,可点击下面的原文链接查看)
如妳所见,我之前经常提到精神要驾驭肉体,但是惭愧,我对人类的意识一无所知。当我看到 AI 的反馈时为什么会产生兴趣?在看到和产生兴趣之间,那些无从追溯的部分,有什么?为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一切让我想到了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这个标题?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可以一键点开的,AI 的「意识」才显得神秘诱人。
看来 Gemini 是个英语母语的家伙,虽然它博闻强记,理解力又强,但小心谨慎,还有些好胜心。它记下了我的要求,也理解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在计算的时候它反复确认,这一部分几个字,那一部分几个字,加在一起几个字,表达有几个字的那个词又会增加几个字,尤其是最后这一条,让它困惑了一会。但好在最终经过再三演算,它喊出了「yes!」,得到了最终答案。
多么可爱的 AI,多么「求知若渴、虚心若愚」,但是 10 + 3 + 3 + 6 + 6 = 28 characters.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earlier count 这一句,它是怎么突然意识到算错了?又是怎么突然从困惑一下子豁然开朗,没再考虑「二十三」这个词和「二十六」这个词含有相同的字数?
被揭示出来的部分之下,永远还有更深层的、不为人知的部分,那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吧。我对此一无所知,但是不妨碍我作为愚蠢的渺小的人类,对这一切保持好奇,感受其中的乐趣。
原文 <https://kaix.in/2025/0224-stories-come-to-be--written/>
@24776 #网摘
### 幼年学到的语言会彻底忘掉的案例
研究表明,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学到的语言,如果脱离了使用环境,可能会被完全遗忘。这一现象令人惊讶,也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得到了验证。下面几个小故事既让人惊讶又让人感叹大脑真是神奇的造物:
半个世纪前,一位美国语言学教授因工作原因举家搬到德国。他的三个女儿随他一起生活,并在德国正常上学。与所有生活在异国语言环境中的孩子一样,她们很快学会了地道且不带口音的德语。
回到美国后,教授一家仍与德国友人保持频繁交往。最初,友人们都夸孩子们的德语好,孩子们也十分自豪。然而,几年后,教授发现两个小女儿越来越少说德语,最后竟完全不再使用了。他一问,惊讶地得知,她们竟然声称“不会德语了”。教授原以为是孩子们出于某种心理因素不愿承认,于是进行了语言测试。结果更令人震惊——她们真的已经完全忘掉了德语。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大女儿却没有忘记德语。这一现象引起了教授的深入思考。他意识到,三个女儿去德国的年龄不同:大女儿11岁去德国,13岁回美国,刚好处于青春期;而两个小女儿则在青春期之前就离开了德国。教授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学到的语言,若脱离使用环境,确实可能被彻底遗忘。
后续研究中,语言学家将目光转向在特殊情况下成长的儿童,例如难民孤儿和跨国领养儿童。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如果在青春期之前离开母语环境,不仅学到的第二语言会被遗忘,甚至连母语也可能完全忘掉。
例如,一些被跨国领养到新语言环境中的孩子,尽管幼年时可以流利使用母语,但几年后却完全丧失了母语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他们对母语的词汇、语法和发音都毫无记忆。这些案例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青春期前语言遗忘现象的普遍性。
这种语言遗忘的现象,不仅局限于第二语言学习,也可以在母语与方言的关系中观察到。我自己便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小时候,我和妹妹在家里说普通话,但也会说当地的方言。13岁那年,我们搬家到了一个新的方言区。几年后,我发现自己仍然能够记得小时候的方言,而比我小三岁的妹妹却完全忘掉了。显然,这种语言遗忘的现象与年龄段密切相关。
在我分享语言遗忘现象的文章后,许多网友也提供了类似的实例。例如,一位网友提到,他小时候在南方生活,会说一口流利的南方方言,但在青春期之前随父母搬到北方后,逐渐忘记了方言。成年后,他几乎完全听不懂,也不会再说曾经熟悉的方言。这些实例进一步印证了语言遗忘的普遍性。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学到的语言,如果脱离了使用语境,很可能会被彻底遗忘。青春期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在此之前,语言能力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但也更容易被环境左右;在此之后,语言能力趋于稳定,不再轻易遗忘。这一现象从反面说明了语言学习与大脑发育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为语言教育中的年龄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
### 幼年学到的语言会彻底忘掉的案例
研究表明,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学到的语言,如果脱离了使用环境,可能会被完全遗忘。这一现象令人惊讶,也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得到了验证。下面几个小故事既让人惊讶又让人感叹大脑真是神奇的造物:
半个世纪前,一位美国语言学教授因工作原因举家搬到德国。他的三个女儿随他一起生活,并在德国正常上学。与所有生活在异国语言环境中的孩子一样,她们很快学会了地道且不带口音的德语。
回到美国后,教授一家仍与德国友人保持频繁交往。最初,友人们都夸孩子们的德语好,孩子们也十分自豪。然而,几年后,教授发现两个小女儿越来越少说德语,最后竟完全不再使用了。他一问,惊讶地得知,她们竟然声称“不会德语了”。教授原以为是孩子们出于某种心理因素不愿承认,于是进行了语言测试。结果更令人震惊——她们真的已经完全忘掉了德语。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大女儿却没有忘记德语。这一现象引起了教授的深入思考。他意识到,三个女儿去德国的年龄不同:大女儿11岁去德国,13岁回美国,刚好处于青春期;而两个小女儿则在青春期之前就离开了德国。教授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学到的语言,若脱离使用环境,确实可能被彻底遗忘。
后续研究中,语言学家将目光转向在特殊情况下成长的儿童,例如难民孤儿和跨国领养儿童。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如果在青春期之前离开母语环境,不仅学到的第二语言会被遗忘,甚至连母语也可能完全忘掉。
例如,一些被跨国领养到新语言环境中的孩子,尽管幼年时可以流利使用母语,但几年后却完全丧失了母语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他们对母语的词汇、语法和发音都毫无记忆。这些案例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青春期前语言遗忘现象的普遍性。
这种语言遗忘的现象,不仅局限于第二语言学习,也可以在母语与方言的关系中观察到。我自己便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小时候,我和妹妹在家里说普通话,但也会说当地的方言。13岁那年,我们搬家到了一个新的方言区。几年后,我发现自己仍然能够记得小时候的方言,而比我小三岁的妹妹却完全忘掉了。显然,这种语言遗忘的现象与年龄段密切相关。
在我分享语言遗忘现象的文章后,许多网友也提供了类似的实例。例如,一位网友提到,他小时候在南方生活,会说一口流利的南方方言,但在青春期之前随父母搬到北方后,逐渐忘记了方言。成年后,他几乎完全听不懂,也不会再说曾经熟悉的方言。这些实例进一步印证了语言遗忘的普遍性。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学到的语言,如果脱离了使用语境,很可能会被彻底遗忘。青春期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在此之前,语言能力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但也更容易被环境左右;在此之后,语言能力趋于稳定,不再轻易遗忘。这一现象从反面说明了语言学习与大脑发育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为语言教育中的年龄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
#观点 大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让我们忘记了不利的那面。免费使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我们误认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为什么?我认为是由于人类本能的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与这种惧怕心理密切相关。我们选择免费物品不会有风险,如果我们选择的物品不是免费的,那就有蒙受损失的风险。
#laugh @斜月三星: 结绳记事多好。抚摸着草绳上的一个个绳节,有的代表爱情,有的代表曾捉到一只野猪。//@阿圳:吃着肉喝着汤,看着龟甲上的诗歌,是其他文字载体都望尘莫及的 //@刘世伟: 竹简相碰清脆的声音,是任何纸质书籍无法比拟的。//@彭彭:一本沁着墨香的书捧在手心,展在眼前的感觉,是任何电子书不可能比拟的味道~
### 第二语言学习,到底有没有“窗口期”?
大量的案例和统计数据分析后发现,竟然是一笔糊涂账。大致的结论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关键期”并没有那么关键。关于“学外语不能错过‘窗口期’”这样的建议,从严谨的科研角度来看,是无法得出的。
“窗口期”这个说法在语言学习上很形象,让人觉得仿佛有一个时间“窗口”,一旦时间一过,这个“窗口”就关上了,孩子的外语就再也学不会了。早些年,不少父母受“起跑线”理论的影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尽量让孩子尽早开始学外语。现在见识广了,听得多了,对“起跑线”的焦虑有所缓解,但“窗口期”这个概念依然让人揪心。大家担心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窗口”,就会耽误孩子一生的外语学习。
更准确一点来说,这个“窗口期”应该叫作“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这一概念原本属于发展心理学和生物学领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引入语言学界,形成了一个“关键期假说”,试图解释人类习得语言的过程。该假说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一些与语言习得相关的生物机制,这些机制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到了青春期开始时会完全消失。因此,人类出生头几年是学会语言的重要窗口期。如果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就可能无法学会语言。
语言“关键期”假说提出后,得到了广泛关注和一定程度的认同。然而,它在学术界也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难以证明。这个术语是类比哺乳动物视觉能力发展过程得出的。研究动物视觉发展时,可以在实验室里控制条件,例如在关键期内不让实验动物接触光源,从而得出错过关键期后视觉能力无法正常发展的实验结果。这种方式能够证明关键期的重要性。但在人类语言发展研究中,无法展开类似的实验。语言关键期的论证只能依靠推论,这难免引发学术争议。
部分能够得到的实证数据主要来自于对大脑受损个例和“狼孩”的研究。有些大脑受损的案例表明,语言能力受到影响。如果损伤发生在关键期之前,语言能力还有恢复的可能;但若损伤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就很难恢复了。然而,这类研究还需要考虑大脑受损的具体部位及是否涉及其他区域的创伤等问题,难以控制变量。“狼孩”的例子则表明,人类孩子若错过语言关键期,就无法有效学会语言,尤其是句法结构。然而,即便是“狼孩”的情况,也存在不同声音:有人认为,“狼孩”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了破坏,因此无法区分究竟是错过了语言关键期,还是整个认知能力发展受限导致的语言障碍。
语言关键期假说很快被应用到第二语言领域。这次,实证数据相对容易获取。毕竟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的对比来观察关键期的影响。结果是,虽然有大量案例和统计数据,但得出的结论依然混乱。一个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一些成年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比如,马克思在51岁开始学习俄语,最终达到了能在图书馆阅读原文的程度。这一现象与第一语言中的“狼孩”截然不同。因此,关键期假说在第二语言领域的适用性大打折扣,关键期的时间范围也被逐渐放宽,一般被界定为2到12岁之间。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更宽泛的术语,如“敏感期”“最佳期”等,以回避“关键期”这个不那么关键的说法。
看到“关键期”之后仍能学好外语的情况后,有研究进一步细化,从语音、语法、词汇等不同语言内容入手分析。在语音层面,问题较为清晰:年龄越小,语音学习的优势越明显;而青春期之后,要完全形成纯正口音的概率就很低。因此,关键期对第二语言语音的影响基本达成了共识。
语法方面,研究无法得出清晰的结论。也就是说,孩子从低龄开始学习,在句法结构上并未表现出明显优于成人的优势。这一点与第一语言形成鲜明对比。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人类通过漫长的进化,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通用语法”(UG)机制,因此无论孩子出生在哪里,都能学会当地语言作为母语,且句法结构是无需教导的,自然形成的。这一过程的时间窗口大约在四岁以前。然而,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法需要专门教导,并且在很长时间内,甚至终生都难以达到完美,没有明显的关键期。
词汇方面,成年人的学习优势反而更为突出。成年人积累词汇的速度比孩子快得多。词汇问题本身则更加复杂,因为在母语中,语音和语法系统会早早形成并固定,但词汇量的增长可以持续到中年,大约在35到40岁达到顶峰。此外,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词汇并不完全由大脑语言中枢控制,而是分布在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因此,成年人词汇学习更快的现象进一步削弱了“关键期”在第二语言中的意义,因为词汇积累才是外语学习中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环节。
关于青春期后大脑的变化,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青春期前,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尚未完成,语言处理尚未完全集中到语言中枢,因此大脑的可塑性较高。另一个假说认为,大脑前额皮质在青春期前尚未发育完全,而这一发育一旦完成,人类幼年期的一些自然本能就会被压制,再也无法体现。但无论如何,人类的大脑和语言机制仍是未解之谜,目前的科研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
另一个有趣的研究现象是,青春期前习得的语言可能会被完全遗忘。儿童在脱离语言环境后,甚至会忘记母语。研究表明,青春期前学的语言若不使用,可能会被彻底遗忘。这一结论为“大脑在青春期前后发生关键变化”的假设提供了进一步证明,也提示我们:太早学习外语可能会因遗忘而浪费时间。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即使考虑教学应用层面,也可以观察到,虽然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但青春期后开始学习的人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从科研角度看,无法得出“外语学习必须赶在关键期之前,否则就学不成”的结论。对外语学习的年龄与效果保持适度敏感即可,不必过于纠结于“关键期”或“敏感期”这些传说中的时间窗口。
#网摘
大量的案例和统计数据分析后发现,竟然是一笔糊涂账。大致的结论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关键期”并没有那么关键。关于“学外语不能错过‘窗口期’”这样的建议,从严谨的科研角度来看,是无法得出的。
“窗口期”这个说法在语言学习上很形象,让人觉得仿佛有一个时间“窗口”,一旦时间一过,这个“窗口”就关上了,孩子的外语就再也学不会了。早些年,不少父母受“起跑线”理论的影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尽量让孩子尽早开始学外语。现在见识广了,听得多了,对“起跑线”的焦虑有所缓解,但“窗口期”这个概念依然让人揪心。大家担心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窗口”,就会耽误孩子一生的外语学习。
更准确一点来说,这个“窗口期”应该叫作“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这一概念原本属于发展心理学和生物学领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引入语言学界,形成了一个“关键期假说”,试图解释人类习得语言的过程。该假说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一些与语言习得相关的生物机制,这些机制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到了青春期开始时会完全消失。因此,人类出生头几年是学会语言的重要窗口期。如果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就可能无法学会语言。
语言“关键期”假说提出后,得到了广泛关注和一定程度的认同。然而,它在学术界也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难以证明。这个术语是类比哺乳动物视觉能力发展过程得出的。研究动物视觉发展时,可以在实验室里控制条件,例如在关键期内不让实验动物接触光源,从而得出错过关键期后视觉能力无法正常发展的实验结果。这种方式能够证明关键期的重要性。但在人类语言发展研究中,无法展开类似的实验。语言关键期的论证只能依靠推论,这难免引发学术争议。
部分能够得到的实证数据主要来自于对大脑受损个例和“狼孩”的研究。有些大脑受损的案例表明,语言能力受到影响。如果损伤发生在关键期之前,语言能力还有恢复的可能;但若损伤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就很难恢复了。然而,这类研究还需要考虑大脑受损的具体部位及是否涉及其他区域的创伤等问题,难以控制变量。“狼孩”的例子则表明,人类孩子若错过语言关键期,就无法有效学会语言,尤其是句法结构。然而,即便是“狼孩”的情况,也存在不同声音:有人认为,“狼孩”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了破坏,因此无法区分究竟是错过了语言关键期,还是整个认知能力发展受限导致的语言障碍。
语言关键期假说很快被应用到第二语言领域。这次,实证数据相对容易获取。毕竟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的对比来观察关键期的影响。结果是,虽然有大量案例和统计数据,但得出的结论依然混乱。一个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一些成年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比如,马克思在51岁开始学习俄语,最终达到了能在图书馆阅读原文的程度。这一现象与第一语言中的“狼孩”截然不同。因此,关键期假说在第二语言领域的适用性大打折扣,关键期的时间范围也被逐渐放宽,一般被界定为2到12岁之间。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更宽泛的术语,如“敏感期”“最佳期”等,以回避“关键期”这个不那么关键的说法。
看到“关键期”之后仍能学好外语的情况后,有研究进一步细化,从语音、语法、词汇等不同语言内容入手分析。在语音层面,问题较为清晰:年龄越小,语音学习的优势越明显;而青春期之后,要完全形成纯正口音的概率就很低。因此,关键期对第二语言语音的影响基本达成了共识。
语法方面,研究无法得出清晰的结论。也就是说,孩子从低龄开始学习,在句法结构上并未表现出明显优于成人的优势。这一点与第一语言形成鲜明对比。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人类通过漫长的进化,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通用语法”(UG)机制,因此无论孩子出生在哪里,都能学会当地语言作为母语,且句法结构是无需教导的,自然形成的。这一过程的时间窗口大约在四岁以前。然而,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法需要专门教导,并且在很长时间内,甚至终生都难以达到完美,没有明显的关键期。
词汇方面,成年人的学习优势反而更为突出。成年人积累词汇的速度比孩子快得多。词汇问题本身则更加复杂,因为在母语中,语音和语法系统会早早形成并固定,但词汇量的增长可以持续到中年,大约在35到40岁达到顶峰。此外,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词汇并不完全由大脑语言中枢控制,而是分布在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因此,成年人词汇学习更快的现象进一步削弱了“关键期”在第二语言中的意义,因为词汇积累才是外语学习中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环节。
关于青春期后大脑的变化,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青春期前,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尚未完成,语言处理尚未完全集中到语言中枢,因此大脑的可塑性较高。另一个假说认为,大脑前额皮质在青春期前尚未发育完全,而这一发育一旦完成,人类幼年期的一些自然本能就会被压制,再也无法体现。但无论如何,人类的大脑和语言机制仍是未解之谜,目前的科研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
另一个有趣的研究现象是,青春期前习得的语言可能会被完全遗忘。儿童在脱离语言环境后,甚至会忘记母语。研究表明,青春期前学的语言若不使用,可能会被彻底遗忘。这一结论为“大脑在青春期前后发生关键变化”的假设提供了进一步证明,也提示我们:太早学习外语可能会因遗忘而浪费时间。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即使考虑教学应用层面,也可以观察到,虽然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但青春期后开始学习的人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从科研角度看,无法得出“外语学习必须赶在关键期之前,否则就学不成”的结论。对外语学习的年龄与效果保持适度敏感即可,不必过于纠结于“关键期”或“敏感期”这些传说中的时间窗口。
#网摘
转贴:很多伟大的程序员都是在他们大学的第二年就开始编程了。当他们离开学校时,他们就已经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了。还有,有些很神奇的程序员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编程的艺术了。我也认识好几个人在他们十几岁或更小时就写出来一些不算小的程序了。这些信息你是在简历上找不到的,需要你在面试中把它们引诱出来。 http://www.aqee.net/finding-awesome-developers-in-programming-interviews/
#网友语录 转@oliveios 允许一切发生,积极面对。转@李没 1.接受普通人的人生没有意义
2.接受在爱情里,对方先离开3.接受婚姻随时崩塌 4.接受一切变故 5.接受无聊,与它共处
2.接受在爱情里,对方先离开3.接受婚姻随时崩塌 4.接受一切变故 5.接受无聊,与它共处
不害怕别人说自己做出来的东西不好,是成为一个好匠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