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网友语录
RachelWu
我停止了对父母的改造。
周末家庭聚会,我妈又一次在亲戚面前抱怨我“不恋爱不结婚”。
换作以前,我一定会觉得无语,好几个月不联系。
但这次,我只是笑了笑,给她夹了一块她爱吃的排骨,
说:“妈,这事不急,缘分到了自然就来了。”
她愣了一下,没再继续说下去。
我经常花时间,试图纠正我的父母。
我教他们用苹果手机,给他们科普“界限感”,
发各种文章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我以为这是“为他们好”,结果只换来了无休止的争吵和彼此的疲惫。
我们是在保护自己内心那个“不被理解”的小孩,
拒绝承认我们和父母终究是活在不同时代的、独立的两个人。
但家庭和亲情,都不是改造实验室。
真正的和解,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而是从接纳彼此的不同开始
RachelWu
我停止了对父母的改造。
周末家庭聚会,我妈又一次在亲戚面前抱怨我“不恋爱不结婚”。
换作以前,我一定会觉得无语,好几个月不联系。
但这次,我只是笑了笑,给她夹了一块她爱吃的排骨,
说:“妈,这事不急,缘分到了自然就来了。”
她愣了一下,没再继续说下去。
我经常花时间,试图纠正我的父母。
我教他们用苹果手机,给他们科普“界限感”,
发各种文章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我以为这是“为他们好”,结果只换来了无休止的争吵和彼此的疲惫。
我们是在保护自己内心那个“不被理解”的小孩,
拒绝承认我们和父母终究是活在不同时代的、独立的两个人。
但家庭和亲情,都不是改造实验室。
真正的和解,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而是从接纳彼此的不同开始
@6233 初中三年是在台子乡国办联中度过的。学校离家并不远,只有3km多一点。但对12岁的我来说,算是比较远了。
那是1984年,我从此开始了住校生涯。我记得是爹赶着牛车拉着我,还有我的竹子做的小单人床和被褥去的学校。一个宿舍住差不多20个学生,床挨着床,前后两排,除了门那儿留点空,两边都是床。学校有食堂,但并不做饭,只是有几口大锅帮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干粮Teng热,顺便提供热水。每个人把自己的馒头或者窝头放网兜里,然后放到食堂准备好的大笼屉上。等下了课,食堂也把饭弄热了,大家再各人找到各人的干粮带回宿舍吃。
因为学生家庭情况不同,就有家境不好的同学放自家的窝头上去,吃饭时拿走别人的馒头。我因为贪玩,经常不按时去食堂,所以就被迫吃了不少别人的窝头。别说,有的窝头还挺好吃的。不过妈妈心疼我,后来就不再给我准备馒头,而是烙发面饼给我。发面饼整点热水,泡着吃就行,这样就不用让食堂热饭,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拿走了。
只是宿舍里麻雀很讨厌,会偷干粮吃并在干粮袋里排泄。我们曾设法捉住过一些,(回头来看,但当时不觉得)很残忍的把它们烧死了。
学生宿舍的背面就是农田,我步行回家的路就经过宿舍后面。为了避免干粮发霉,我们一周回家两次:周三一次,周六一次。回家的路经过姥姥家,我有时候就去姥姥家蹭完饭再回家。
我是个小个子,到初中毕业也只长到1.47米,40kg重。调皮又贪玩,虽然总是打输,但不怎么怕打架。好在学习不算坏。
初中的我现在看绝对是个小粉红。我自费订阅了三年《中国少年报》,信仰共产主义,我牢牢的记着少年报报头那句话“时刻准备着”。我读了很多革命先烈的书,喜欢革命诗歌,现在还有印象的有《方志敏诗抄》、《天安门诗抄》啥的。现在想想真是傻。但再活一遍,我估计还是一样傻。那会儿能读到的书,也就是那些吧!
校园南墙外就是乡邮电局。邮电局里靠墙有棵桃树,每当桃子成熟的时间,我就会就着墙这边的树爬上墙头,偷桃子吃。那桃子甜甜的,不大,但是是离核的一种,真是好吃。现在回忆起来,仿佛仍能感受到那几十年前桃子的味道。
虽然只是个小屁孩,但初中的我已经开始暗恋邻村的一个小姑娘。我上学比其他同学早一年,所以那小姑娘大概率比我大一岁吧。她有个堂姐嫁给了我一个堂叔,所以...其实我按理说得管她叫姑姑。但管不了那么多,我就是在心里悄悄的喜欢她。
姐姐那时候也和我在一个学校读书。她比我高两级,她学习不错,但好像考高中失利,补习了一年,所以我们姐弟大概在一起读书两年。
印象里有一次我和其他同学追着玩,我冲过一个拐角(当然看不到对面情况)带着较大的速度撞在另一个高年级同学身上。因为我质量太小,所以被反弹回来摔得比较瓷实,躺地上缓了好一会才爬起来。我记得姐姐说了那个同学好一通,但人家真的好无辜,被我撞了还要挨我姐姐念叨。
初中三年感觉好漫长。字写的漂亮板正的班主任卢卢老师(老人家还健在,坚持在初中同学群里每天发东西,但同学们已经很久没人发东西啦),全体师生集体大扫除的场景,校工按点敲上课铃的场景。每晚晚自习同学们的小油灯,以及后来通电以后大喇叭里的每周一歌。太多难忘的事情。
但再难忘也过完了!我成绩本来不错,但中考因为一个插曲也没有考好。简单说说吧,中考是我第一次去县城,40km外的县城。县城里有一座小山,叫黄山。其实只有不到100米高。但我很喜欢啊,我的家乡可是黄土平原。于是我每天都要去爬黄山。结果....就在考最后一门课的时候,好像是生物课,准考证不见了。到处找不见,去爬山的路也找了来回好几趟,没有没有就是没有。总之,虽然那门课最后好说歹说最后终于让我进考场考了,但已经过去了很多时间,心也一直在砰砰跳,那门课完全没有考好。
总之,中考结束,看上去我要辍学了。
啊。快十一点了,我要睡觉了。今天就码到这里。#我的故事 流水账,下回再接着说。
那是1984年,我从此开始了住校生涯。我记得是爹赶着牛车拉着我,还有我的竹子做的小单人床和被褥去的学校。一个宿舍住差不多20个学生,床挨着床,前后两排,除了门那儿留点空,两边都是床。学校有食堂,但并不做饭,只是有几口大锅帮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干粮Teng热,顺便提供热水。每个人把自己的馒头或者窝头放网兜里,然后放到食堂准备好的大笼屉上。等下了课,食堂也把饭弄热了,大家再各人找到各人的干粮带回宿舍吃。
因为学生家庭情况不同,就有家境不好的同学放自家的窝头上去,吃饭时拿走别人的馒头。我因为贪玩,经常不按时去食堂,所以就被迫吃了不少别人的窝头。别说,有的窝头还挺好吃的。不过妈妈心疼我,后来就不再给我准备馒头,而是烙发面饼给我。发面饼整点热水,泡着吃就行,这样就不用让食堂热饭,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拿走了。
只是宿舍里麻雀很讨厌,会偷干粮吃并在干粮袋里排泄。我们曾设法捉住过一些,(回头来看,但当时不觉得)很残忍的把它们烧死了。
学生宿舍的背面就是农田,我步行回家的路就经过宿舍后面。为了避免干粮发霉,我们一周回家两次:周三一次,周六一次。回家的路经过姥姥家,我有时候就去姥姥家蹭完饭再回家。
我是个小个子,到初中毕业也只长到1.47米,40kg重。调皮又贪玩,虽然总是打输,但不怎么怕打架。好在学习不算坏。
初中的我现在看绝对是个小粉红。我自费订阅了三年《中国少年报》,信仰共产主义,我牢牢的记着少年报报头那句话“时刻准备着”。我读了很多革命先烈的书,喜欢革命诗歌,现在还有印象的有《方志敏诗抄》、《天安门诗抄》啥的。现在想想真是傻。但再活一遍,我估计还是一样傻。那会儿能读到的书,也就是那些吧!
校园南墙外就是乡邮电局。邮电局里靠墙有棵桃树,每当桃子成熟的时间,我就会就着墙这边的树爬上墙头,偷桃子吃。那桃子甜甜的,不大,但是是离核的一种,真是好吃。现在回忆起来,仿佛仍能感受到那几十年前桃子的味道。
虽然只是个小屁孩,但初中的我已经开始暗恋邻村的一个小姑娘。我上学比其他同学早一年,所以那小姑娘大概率比我大一岁吧。她有个堂姐嫁给了我一个堂叔,所以...其实我按理说得管她叫姑姑。但管不了那么多,我就是在心里悄悄的喜欢她。
姐姐那时候也和我在一个学校读书。她比我高两级,她学习不错,但好像考高中失利,补习了一年,所以我们姐弟大概在一起读书两年。
印象里有一次我和其他同学追着玩,我冲过一个拐角(当然看不到对面情况)带着较大的速度撞在另一个高年级同学身上。因为我质量太小,所以被反弹回来摔得比较瓷实,躺地上缓了好一会才爬起来。我记得姐姐说了那个同学好一通,但人家真的好无辜,被我撞了还要挨我姐姐念叨。
初中三年感觉好漫长。字写的漂亮板正的班主任卢卢老师(老人家还健在,坚持在初中同学群里每天发东西,但同学们已经很久没人发东西啦),全体师生集体大扫除的场景,校工按点敲上课铃的场景。每晚晚自习同学们的小油灯,以及后来通电以后大喇叭里的每周一歌。太多难忘的事情。
但再难忘也过完了!我成绩本来不错,但中考因为一个插曲也没有考好。简单说说吧,中考是我第一次去县城,40km外的县城。县城里有一座小山,叫黄山。其实只有不到100米高。但我很喜欢啊,我的家乡可是黄土平原。于是我每天都要去爬黄山。结果....就在考最后一门课的时候,好像是生物课,准考证不见了。到处找不见,去爬山的路也找了来回好几趟,没有没有就是没有。总之,虽然那门课最后好说歹说最后终于让我进考场考了,但已经过去了很多时间,心也一直在砰砰跳,那门课完全没有考好。
总之,中考结束,看上去我要辍学了。
啊。快十一点了,我要睡觉了。今天就码到这里。#我的故事 流水账,下回再接着说。
#网摘 管埋员 你可以对政治毫无兴趣,可你必须确信:政治对你却太有兴趣,政治绝不会因为你对政治不关心而放过你。所以,假如你不想作戏台上一具可怜的傀僵,给别人随心所欲地推来推去,你就别无选择,必须关心政治。这其实就是关心你自己。 ——《新华日报》1945年9月11日
Spotify上随机到黄仲崑的一首歌“记得我”。以前从来不知道他。但这首歌的音色简直与小帅喜欢的《小小探索家》的主题歌一模一样。我断定那首歌也一定是他唱的。真是奇遇。@5923
蔡志忠漫画: 《人自己自相矛盾》 人是矛盾的! 既期盼能出列拔翠鹤立鸡群, 却又深怕自己与众不同。 每个人都生而与众不同,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一面。 如果我们不发挥自己独特的一面, 而行为习惯价值观与大家都一样, 却又期望自己能出类拔粹……… 这岂不是非常矛盾?
!(https://cdn.xnwimg.com/down/f:%7B19717A37-206E-63BE-6902-7488E41CC538%7D/1.gif)
#网摘
!(https://cdn.xnwimg.com/down/f:%7B19717A37-206E-63BE-6902-7488E41CC538%7D/1.gif)
#网摘
今天风超级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太太给我发消息说“坏菜了,晒的被套才半小时就不见了。左邻右舍都找过了,没有!”
还好我们街有一个Messenger群,我就进去吼了一嗓子“大家好啊,要是谁家空降了一个被套,请联络我一下。”
群里叽叽喳喳
...
下午,西邻L女士在群里发消息说发现了线索:在我们两家共同的南边邻居的南侧屋檐雨水槽上发现了疑似被罩。随后确认,就是我们家吹跑的那个。她说等会儿风小了就会设法拿到(南邻在另一条街上,我们之间隔着Fence没法进他们家门)然后给我。
等我下班回家,她就已经拿到了。所以,有惊无险!我们不光拿回了被罩,还拿到了南邻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我激动得赶紧写了感谢短信发过去。除了谢谢他们帮我保管被吹跑的被罩,还告诉他们我们是新来的,在这条街住了快2年了。很多得到回信,原来他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35年!
我本来超级喜欢我们这个街区,现在当然更喜欢啦。
还好我们街有一个Messenger群,我就进去吼了一嗓子“大家好啊,要是谁家空降了一个被套,请联络我一下。”
群里叽叽喳喳
...
下午,西邻L女士在群里发消息说发现了线索:在我们两家共同的南边邻居的南侧屋檐雨水槽上发现了疑似被罩。随后确认,就是我们家吹跑的那个。她说等会儿风小了就会设法拿到(南邻在另一条街上,我们之间隔着Fence没法进他们家门)然后给我。
等我下班回家,她就已经拿到了。所以,有惊无险!我们不光拿回了被罩,还拿到了南邻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我激动得赶紧写了感谢短信发过去。除了谢谢他们帮我保管被吹跑的被罩,还告诉他们我们是新来的,在这条街住了快2年了。很多得到回信,原来他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35年!
我本来超级喜欢我们这个街区,现在当然更喜欢啦。
我们家乡称呼人的小名有一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每个人的小名都有一个统一的后缀“呢”。比如我的小名叫“大义”,家里人不叫我大义,而是“大义呢”。就好像在征求我的意见,但我知道并不是,就只是称呼而已。有趣的是,谈话时提及我的时候既可以加“呢”也可以不加。可以说“大义在北京上班”,也可以说“大义呢在北京上班”。但是,如果你的小名只有一个字,比如“红”,那就不论是喊你还是提到你,都会通通加上“呢”这个后缀。
小时候觉得这很自然,直到离开家乡,发现其他的地方并不如此。很有趣,是不是?
如果你的家乡也这样称呼,我们就差不多一定是老乡。😄
#老家
小时候觉得这很自然,直到离开家乡,发现其他的地方并不如此。很有趣,是不是?
如果你的家乡也这样称呼,我们就差不多一定是老乡。😄
#老家
我国办教育,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这个关键问题反而没有人注意。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我国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夏丏尊 #观点
我国办教育,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这个关键问题反而没有人注意。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我国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夏丏尊 #观点
我国办教育,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这个关键问题反而没有人注意。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我国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夏丏尊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