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24636 #书摘
## 8.4个人电脑
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的时候,占据主导地位的计算机仍然是IBM公司生产的巨型机。但一种名为“小型机”的计算机已经被人们开发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我在上节提到的UNIX操作系统就是运行在小型机上的。虽然名字里有个“小”字,可(按今天的标准看)依然相当巨大、昂贵、难以维护。这个“小”是相对于巨型机而言的。
到了1980年,有儿家公司开始研制微型计算机,这些更小的机器比较适合个人使用。当时最流行的两种微型计算机分别是苹果电脑公司生产的Apple II和Radio Shack公司生产的Tandy TRS-80。购买这类机器的人主要是电脑爱好者,老百姓大多不感兴趣。
此时IBM也推出了几种小计算机,其中包括System /23 Datamaster(商用),Displaywriter(一台独立的文字处理机)以及IBM 5100和5110(程序员用)。这些机器的销售并不理想,IBM也认它们是食之无味,弃之可错的鸡肋。
可IBM公司里的某些人还是很看好这方面的新技术,并且着手研究为商业市场开发一种全新微型计算机的可行性。但公司上下对这种投人普遍持反对意见,毕竟能挣大钱的还是 巨型机和小型机。即使人们把那些功能不足以运行IBM标准商业软件的小计算机买回去,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在1980年5月,1BM公司董事会主席Frank Cary和总裁John Opel这两位高层执行官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台这样的计算机有可能成为IBM公司整个产品线的一个虽然微不足道但很有价值的补充。他们决定成立一个由8名工程师和5名市场分析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来研究这件事。
这个后来被称为“13人小组”的研发小组于1980年7月开始工作。到了1980年的9月6日,“13人小组”的负责人Bill Lowe面见Crayi
和Opel并展示了一个工作模型。它还没有正式的操作系统,而且使用的是与System /23完全一样的处理器芯片。不知什么原因,Cray和OpeI都很喜欢他们看到的东西,很快就批准了设计一种全新的机器--IBM个人电脑--的项目。他们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这种机器确实效果不错,大概能卖它儿万台。可在1980年,这个数字对IBM来说不过是块小土豆。
IBM公司于1981年8月12日正式发布了这种个人电脑。几年之内,这种人称IBM PC的小计算机彻底改变了计算机工业的格局。小企业第一次有机会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到了80年代的中期,个人电脑--此时,生产它的厂家已经不止IBM一家了--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到了90年代,它们在普通家庭里也很常见了。
毫无疑问,个人电脑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新型、低廉、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增长也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日渐孤立。
## 8.4个人电脑
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的时候,占据主导地位的计算机仍然是IBM公司生产的巨型机。但一种名为“小型机”的计算机已经被人们开发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我在上节提到的UNIX操作系统就是运行在小型机上的。虽然名字里有个“小”字,可(按今天的标准看)依然相当巨大、昂贵、难以维护。这个“小”是相对于巨型机而言的。
到了1980年,有儿家公司开始研制微型计算机,这些更小的机器比较适合个人使用。当时最流行的两种微型计算机分别是苹果电脑公司生产的Apple II和Radio Shack公司生产的Tandy TRS-80。购买这类机器的人主要是电脑爱好者,老百姓大多不感兴趣。
此时IBM也推出了几种小计算机,其中包括System /23 Datamaster(商用),Displaywriter(一台独立的文字处理机)以及IBM 5100和5110(程序员用)。这些机器的销售并不理想,IBM也认它们是食之无味,弃之可错的鸡肋。
可IBM公司里的某些人还是很看好这方面的新技术,并且着手研究为商业市场开发一种全新微型计算机的可行性。但公司上下对这种投人普遍持反对意见,毕竟能挣大钱的还是 巨型机和小型机。即使人们把那些功能不足以运行IBM标准商业软件的小计算机买回去,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在1980年5月,1BM公司董事会主席Frank Cary和总裁John Opel这两位高层执行官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台这样的计算机有可能成为IBM公司整个产品线的一个虽然微不足道但很有价值的补充。他们决定成立一个由8名工程师和5名市场分析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来研究这件事。
这个后来被称为“13人小组”的研发小组于1980年7月开始工作。到了1980年的9月6日,“13人小组”的负责人Bill Lowe面见Crayi
和Opel并展示了一个工作模型。它还没有正式的操作系统,而且使用的是与System /23完全一样的处理器芯片。不知什么原因,Cray和OpeI都很喜欢他们看到的东西,很快就批准了设计一种全新的机器--IBM个人电脑--的项目。他们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这种机器确实效果不错,大概能卖它儿万台。可在1980年,这个数字对IBM来说不过是块小土豆。
IBM公司于1981年8月12日正式发布了这种个人电脑。几年之内,这种人称IBM PC的小计算机彻底改变了计算机工业的格局。小企业第一次有机会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到了80年代的中期,个人电脑--此时,生产它的厂家已经不止IBM一家了--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到了90年代,它们在普通家庭里也很常见了。
毫无疑问,个人电脑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新型、低廉、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增长也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日渐孤立。
@24636 #书摘
## 8.3 计算活动的黄金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刚才介绍的那种社交环境。读卡机和打印机被终端取而代之,这类设备使人们能够从远程地点使用计算机。
每台终端都有一个键盘和一个显示设备,并且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人们通过终端来编写和运行程序:在键盘上打字,在显示设备上查看程序的输出。
早期终端的输出是打印在一大卷纸上的。当时最常见的终端是IBM 2740和IBM 2741,它们的外观与老式的Selectric打字机差不多(这种打印机的按键是些小圆疙瘩)。几年之后,CRT终端问世了,程序的输出显示在一个内建的屏幕上,显示屏和电视的样子差不多(CRT的意思是cathode ray tube, 阴极射线管)。
与穿孔机、读卡机和笨重而又昂贵的打印机相比,这两种终端--纸质输出和屏幕输出--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用不着给卡片打孔、用不着把它们放到盒子里、也用不着把它们拿到读卡机那儿去,人们只要坐在一台终端的前面就可以编写和运行程序了。
没过多久,原来满屋子的穿孔机换成了满屋子的终端。虽然使用计算机已经稍微有了点与世隔绝的味道,但仍给人们保留下一种属于某个团体的感觉。人们聚在终端室里工作和交谈,友好和互相帮助的传统依然很强烈。在那个时期,要是你想结识些聪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泡在终端室里;在那儿可以结交到多少好朋友啊。
当时的计算机依然很昂贵,所以没人有自己的机器。于是,人们开发出 了一种被称为“分时系统”(time-sharing system)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很多 人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一个分时系统上,一台计算机会连接着许多台终端,而操作系统--使计算机运转起来的主控程序--则被设计成能够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快速切换的形式。这样,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支持几十名、甚至几百名用户同时上机,而程序都运行在后台。
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旗下的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Bell Lab)开发出了一种称为UNIX的分时系统。UNIX是个不同寻常的操作系统,它是由一些极其聪明的人为另外一些极其聪明的人而开发的。没过多久,UNIX就一跃成世界上最流行的分时系统,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得到了推广。
从一开始,UNIX操作系统就是为拥抱通信和共享而设计的。这与其他早期操作系统—当时的操作系统大都是由计算机制造商开发—的做法截然不同。例如,负责开发IBM操作系统的程序员们想当然地认为人们宁愿把自己拥有的信息隐藏起来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所以根本没有在IBM操作系统里为人们提供用来进行通信和交流的手段。又因为IBM垄断着与它们的计算机有关的一切事物,所以IBM公司以外的人根本不可能对该操作系统做任何大的改动。
但负责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却没有这样想。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大都工作在一个共享工具和互相帮助蔚然成风的环境里,所以他们开发出来的UNIX也鼓励人们与其他人共享自己的程序和数据。
此外,任何一位UNIX用户都能随时查看到这个操作系统各种组件的实际程序(源代码)。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它作出修改和改进,然后再把这些改进与其他UNIX用户分享。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旦某位程序员已经解决了某个问题,其他程序员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重复解决同-个问题了。它鼓励UNIX用户团结合作,把他们的工具弄得越来越好,而这正是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原因之一。
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另一个理由是这种操作系统很有趣。例如,每个UNIX系统都内建了一些游戏。UNIX用户在“享受”这些游戏—一因而也更喜欢它——的同时,还能学到这些游戏的工作原理,进而开发出更多的游戏。
但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鼓励人们进行通信和交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UNIX用户就已经能通过终端来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交谈了。此外,每个UNIX系统都能与其他UNIX系统连接起来。在因特网出现之前很久的时候,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许多计算机就已经通过一种特殊的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即UUCP协议--彼此连接在了一起。与现今的因特网相比,UUCP不仅速度慢,用起来也不很方便,但它却为信息和数据的自由流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快地,全世界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就都在使用着UNIX操作系统来发送电子邮件、共享文件和开展协作了。
每个UNIX系统都有一个内建的在线帮助手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它的自学而掌握各种基本操作。不过,UNIX的精妙之处--包括它的高级使用技巧和程序设计技术--如果没有个人之间非正规方式的传授,单靠书本是很难掌握的。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那时候,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编写方法都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来传授的。如果你只用过PC或者Macintosh,那肯定很难相信这一点,可这的确是个事实。就拿UNIX来说吧,虽然已经出版了很多介绍UNIX操作系统的教科书(我就写过好几本),但UNIX的精髓主要还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而这种学习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智力活动,还不如说是种社交活动更当。
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也就是因特网开始流行的20年前,世界各地的聪明人使用的都是UNIX,这是一种鼓励人们与其他聪明人进行交流、协作和共享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人里面大部分是研究人员和学生。他们使用着计算机,他们喜欢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解决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在本书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了“黄金时代”的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历史时期:某项技术还是新生事物,使用这些技术的人还都很“天真无邪”,并且会有一个短暂但辉煌的创新喷涌期。我还谈到曾经有过的因特网黄金时代是如何逝去的。远在因特网黄金时代之前,曾经有过 个“计算的黄金时代”。它以UNIX家族为核心,涌现了数量惊人的发明和发现,并对此后的程序设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计算机用户享受到拥有大量个人之间亲密“接触”的快乐。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人们在计算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依然能够满足他们与别人进行个人交流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时期。那时候,从大的方面来说,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成为一种与世隔绝的活动。
可惜的是,这个计算的黄金时期持续了还不到10年。令它走向衰亡的种子是在80年代刚开始时播下的,当时,一项新技术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很短的时间里,计算领域就沉迷于这项新技术而不能自拔,我们的文化也因为这项新技术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项新技术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程序员们所梦想的计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福音。可这项新技术同时也割断了计算机用户之间的亲密“接触”,催生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失落感,这种感觉持续至今仍挥之不去。
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项新技术也是悄悄来临的。在1980年9月6日,当全世界的大多数程序员和计算机用户还被牢牢圈在70年代的技术藩篱之中时,IBM公司的三个人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一个研发小组的负责人向两位IBM执行官展示了一个小盒子。两位执行官看过之后觉得很不错,于是就作出了一个永远改变了世界的决定。
## 8.3 计算活动的黄金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刚才介绍的那种社交环境。读卡机和打印机被终端取而代之,这类设备使人们能够从远程地点使用计算机。
每台终端都有一个键盘和一个显示设备,并且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人们通过终端来编写和运行程序:在键盘上打字,在显示设备上查看程序的输出。
早期终端的输出是打印在一大卷纸上的。当时最常见的终端是IBM 2740和IBM 2741,它们的外观与老式的Selectric打字机差不多(这种打印机的按键是些小圆疙瘩)。几年之后,CRT终端问世了,程序的输出显示在一个内建的屏幕上,显示屏和电视的样子差不多(CRT的意思是cathode ray tube, 阴极射线管)。
与穿孔机、读卡机和笨重而又昂贵的打印机相比,这两种终端--纸质输出和屏幕输出--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用不着给卡片打孔、用不着把它们放到盒子里、也用不着把它们拿到读卡机那儿去,人们只要坐在一台终端的前面就可以编写和运行程序了。
没过多久,原来满屋子的穿孔机换成了满屋子的终端。虽然使用计算机已经稍微有了点与世隔绝的味道,但仍给人们保留下一种属于某个团体的感觉。人们聚在终端室里工作和交谈,友好和互相帮助的传统依然很强烈。在那个时期,要是你想结识些聪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泡在终端室里;在那儿可以结交到多少好朋友啊。
当时的计算机依然很昂贵,所以没人有自己的机器。于是,人们开发出 了一种被称为“分时系统”(time-sharing system)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很多 人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一个分时系统上,一台计算机会连接着许多台终端,而操作系统--使计算机运转起来的主控程序--则被设计成能够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快速切换的形式。这样,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支持几十名、甚至几百名用户同时上机,而程序都运行在后台。
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旗下的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Bell Lab)开发出了一种称为UNIX的分时系统。UNIX是个不同寻常的操作系统,它是由一些极其聪明的人为另外一些极其聪明的人而开发的。没过多久,UNIX就一跃成世界上最流行的分时系统,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得到了推广。
从一开始,UNIX操作系统就是为拥抱通信和共享而设计的。这与其他早期操作系统—当时的操作系统大都是由计算机制造商开发—的做法截然不同。例如,负责开发IBM操作系统的程序员们想当然地认为人们宁愿把自己拥有的信息隐藏起来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所以根本没有在IBM操作系统里为人们提供用来进行通信和交流的手段。又因为IBM垄断着与它们的计算机有关的一切事物,所以IBM公司以外的人根本不可能对该操作系统做任何大的改动。
但负责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却没有这样想。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大都工作在一个共享工具和互相帮助蔚然成风的环境里,所以他们开发出来的UNIX也鼓励人们与其他人共享自己的程序和数据。
此外,任何一位UNIX用户都能随时查看到这个操作系统各种组件的实际程序(源代码)。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它作出修改和改进,然后再把这些改进与其他UNIX用户分享。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旦某位程序员已经解决了某个问题,其他程序员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重复解决同-个问题了。它鼓励UNIX用户团结合作,把他们的工具弄得越来越好,而这正是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原因之一。
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另一个理由是这种操作系统很有趣。例如,每个UNIX系统都内建了一些游戏。UNIX用户在“享受”这些游戏—一因而也更喜欢它——的同时,还能学到这些游戏的工作原理,进而开发出更多的游戏。
但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鼓励人们进行通信和交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UNIX用户就已经能通过终端来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交谈了。此外,每个UNIX系统都能与其他UNIX系统连接起来。在因特网出现之前很久的时候,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许多计算机就已经通过一种特殊的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即UUCP协议--彼此连接在了一起。与现今的因特网相比,UUCP不仅速度慢,用起来也不很方便,但它却为信息和数据的自由流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快地,全世界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就都在使用着UNIX操作系统来发送电子邮件、共享文件和开展协作了。
每个UNIX系统都有一个内建的在线帮助手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它的自学而掌握各种基本操作。不过,UNIX的精妙之处--包括它的高级使用技巧和程序设计技术--如果没有个人之间非正规方式的传授,单靠书本是很难掌握的。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那时候,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编写方法都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来传授的。如果你只用过PC或者Macintosh,那肯定很难相信这一点,可这的确是个事实。就拿UNIX来说吧,虽然已经出版了很多介绍UNIX操作系统的教科书(我就写过好几本),但UNIX的精髓主要还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而这种学习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智力活动,还不如说是种社交活动更当。
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也就是因特网开始流行的20年前,世界各地的聪明人使用的都是UNIX,这是一种鼓励人们与其他聪明人进行交流、协作和共享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人里面大部分是研究人员和学生。他们使用着计算机,他们喜欢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解决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在本书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了“黄金时代”的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历史时期:某项技术还是新生事物,使用这些技术的人还都很“天真无邪”,并且会有一个短暂但辉煌的创新喷涌期。我还谈到曾经有过的因特网黄金时代是如何逝去的。远在因特网黄金时代之前,曾经有过 个“计算的黄金时代”。它以UNIX家族为核心,涌现了数量惊人的发明和发现,并对此后的程序设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计算机用户享受到拥有大量个人之间亲密“接触”的快乐。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人们在计算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依然能够满足他们与别人进行个人交流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时期。那时候,从大的方面来说,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成为一种与世隔绝的活动。
可惜的是,这个计算的黄金时期持续了还不到10年。令它走向衰亡的种子是在80年代刚开始时播下的,当时,一项新技术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很短的时间里,计算领域就沉迷于这项新技术而不能自拔,我们的文化也因为这项新技术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项新技术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程序员们所梦想的计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福音。可这项新技术同时也割断了计算机用户之间的亲密“接触”,催生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失落感,这种感觉持续至今仍挥之不去。
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项新技术也是悄悄来临的。在1980年9月6日,当全世界的大多数程序员和计算机用户还被牢牢圈在70年代的技术藩篱之中时,IBM公司的三个人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一个研发小组的负责人向两位IBM执行官展示了一个小盒子。两位执行官看过之后觉得很不错,于是就作出了一个永远改变了世界的决定。
龙应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书摘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书摘
顾准认为:在区域辽阔的国家里,若利用“直接民主”的口号,挂苏维埃式的、代表大会式的、一党制的民主的招牌,来掩盖“时代的智慧、荣誉和良心”对全国人民实行领导的国家,说干脆点,独裁国家,别的结果是不可能有的。#书摘
如果曾经做了点善事,对某个人好过,我是不希望那个人在公开场合用歌声赞美我的. 如果他非要那么做的话,我会觉得肉麻,甚至会觉得羞耻。结果是那个人做了一台晚会编好台词去高声歌颂我,他一定是在羞辱我。#网摘
#网摘
有人统计了「做一些行为中会分泌多少多巴胺」的排行,数据未经考实,但可大概参考参考。
1. 撸猫撸狗(27单位)
2. 在田野里散步(43单位)
3. 被表扬(51单位)
4. 游泳(56 单位)
5. 滑雪(59单位)
6. 看体育比赛(61单位)
7. 很美的睡一觉(64单位)
8. 洗个热水澡(71 单位)
9. 发现一个新音乐(75单位)
10. 看最喜欢电视节目(76单位)
11. 跳舞(80单位)
12. 学一些新的东西(82单位)
13. 早晨一杯热咖啡(84单位)
14. 读完一本书(87单位)
15. 变得高效-心流(89单位)
16. 帮助他人(90单位)
17. 捡到钱(92单位)
18. 按摩(93单位)
19. 听音乐(96单位)
20. 冥想(100单位)
21. 挠痒痒(106单位)
22. 非常疲倦时入睡(117单位)
23. 和朋友玩耍(120单位)
24. 收到喜欢的人发来的信息(130单位)
25. 吃最喜欢的食物(130单位)
26. 锻炼(142单位)
27. 喝酒(153单位)
28. 收到工资(165 单位)
29. 玩电脑游戏(176单位)
30. 非常憋的时候上厕所(179单位)
31. 加薪(184单位)
32. 通过一个考试(185 单位)
33. 药品-吗啡(190单位)
34. 亲亲(192单位)
35. 滚床单(205单位)
36. 赢得赌约(210单位)
37. 抽烟(220单位)
38. 登顶珠峰(223单位)
39. 还钱(226单位)
40. 和一个人结婚(231单位)
41. 男性高潮(240单位)
42. 毒品-可卡因(325单位)
43. 女性高潮 (480单位)
44. 彩票中奖(750单位)
45. 陷入爱河(760单位)
46. 毒品-甲基苯丙胺(1280 单位)
多巴胺还有一个重要机制--阈值。当我们完成一项高多巴胺分泌的活动后,往往会对那些分泌较低的活动失去兴趣和动力。比如,打了几场游戏(分泌176个单位的多巴胺),此时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就变得异常困难。阅读显得枯燥乏味,而我们只想继续进行能带来更高刺激的活动,比如继续打游戏、刷视频。
如果想让读书变得有趣,关键在于降低多巴胺阈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给大脑一段「静止期」,这对很多人来说极其困难。或者通过一些「痛苦」的方式来调节,比如洗冷水澡、跑步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大脑恢复平衡,降低对高刺激的依赖,从而让阅读等低多巴胺活动重新变得可行。
>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一一叔本华
这种对「更多」的渴望,源自我们祖先遗留的基因——他们习惯于囤积贝壳、食物,总是不断寻找、收集、储藏。这种行为触发了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我们乐此不疲。然而,这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如今已经从生存的工具,变成了分散专注力的枷锁。
有人统计了「做一些行为中会分泌多少多巴胺」的排行,数据未经考实,但可大概参考参考。
1. 撸猫撸狗(27单位)
2. 在田野里散步(43单位)
3. 被表扬(51单位)
4. 游泳(56 单位)
5. 滑雪(59单位)
6. 看体育比赛(61单位)
7. 很美的睡一觉(64单位)
8. 洗个热水澡(71 单位)
9. 发现一个新音乐(75单位)
10. 看最喜欢电视节目(76单位)
11. 跳舞(80单位)
12. 学一些新的东西(82单位)
13. 早晨一杯热咖啡(84单位)
14. 读完一本书(87单位)
15. 变得高效-心流(89单位)
16. 帮助他人(90单位)
17. 捡到钱(92单位)
18. 按摩(93单位)
19. 听音乐(96单位)
20. 冥想(100单位)
21. 挠痒痒(106单位)
22. 非常疲倦时入睡(117单位)
23. 和朋友玩耍(120单位)
24. 收到喜欢的人发来的信息(130单位)
25. 吃最喜欢的食物(130单位)
26. 锻炼(142单位)
27. 喝酒(153单位)
28. 收到工资(165 单位)
29. 玩电脑游戏(176单位)
30. 非常憋的时候上厕所(179单位)
31. 加薪(184单位)
32. 通过一个考试(185 单位)
33. 药品-吗啡(190单位)
34. 亲亲(192单位)
35. 滚床单(205单位)
36. 赢得赌约(210单位)
37. 抽烟(220单位)
38. 登顶珠峰(223单位)
39. 还钱(226单位)
40. 和一个人结婚(231单位)
41. 男性高潮(240单位)
42. 毒品-可卡因(325单位)
43. 女性高潮 (480单位)
44. 彩票中奖(750单位)
45. 陷入爱河(760单位)
46. 毒品-甲基苯丙胺(1280 单位)
多巴胺还有一个重要机制--阈值。当我们完成一项高多巴胺分泌的活动后,往往会对那些分泌较低的活动失去兴趣和动力。比如,打了几场游戏(分泌176个单位的多巴胺),此时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就变得异常困难。阅读显得枯燥乏味,而我们只想继续进行能带来更高刺激的活动,比如继续打游戏、刷视频。
如果想让读书变得有趣,关键在于降低多巴胺阈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给大脑一段「静止期」,这对很多人来说极其困难。或者通过一些「痛苦」的方式来调节,比如洗冷水澡、跑步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大脑恢复平衡,降低对高刺激的依赖,从而让阅读等低多巴胺活动重新变得可行。
>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一一叔本华
这种对「更多」的渴望,源自我们祖先遗留的基因——他们习惯于囤积贝壳、食物,总是不断寻找、收集、储藏。这种行为触发了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我们乐此不疲。然而,这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如今已经从生存的工具,变成了分散专注力的枷锁。
昨天早上上班不小心把头盔带到了办公室,结果下班回家就忘了戴头盔。关键是骑到半路上我才想起来。结果一路内心很尴尬,好像所有人都关注我没带头盔骑车这个事实。其实...人们根本没有那么关心。戏码都是自己加的。人类的心理活动就是这样。
好在家里还有一个头盔,所以no worries! 今早我是戴好头盔出门的。
好在家里还有一个头盔,所以no worries! 今早我是戴好头盔出门的。
#laugh 一程序员家的水管坏了,他打电话叫来一个水管工修理。 水管工鼓捣了一个小时,终于把管子修好了,他递给程序员一张600元的帐单。 “600元!”程序员愤怒地说:“我当程序员一天都赚不了这么多钱!” “是啊。”水管工平静地说,“我当程序员的时候也是。
@24636 #书摘
8.1 交流:一种生物本能
人类有一种希望与别人进行通信和交流的生物本能。不错,我们当中是有些人比别人话多,有些人是比别人好静,但我们都有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那就是和别人进行交流。只要是心理正常、身体健康的人,就肯定会有交几个志趣相同的朋友的望。人们需要与别人交谈和交往。
当然,每个人也都会有需要平和和安静的时候。而且,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要是有人想独自呆会儿,别人也都能够理解。不过,并非每种社会都能接受这种事情,也并非所有人都这样想,有些人认为,人希望暂时独处的欲望是一种后天学到的东西,不是先天的。
人类不仅需要和别人待在一起,还希望能够有所交流。如果你想快乐,就需要与其他人交谈和交往。缺少与他人交流的人一般都不太容易保持其精神健康。
如果你曾被迫独自生活过,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希望与别人交谈。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把一个人完全孤立起来—如关在一个看管严密的狱室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那个人肯定是先感到孤独,再感到焦虑,发展到最后则是疯狂。事实上,如果想把一个人从神智清醒弄成完全绝望,最快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与周围的人有任何接触。
人们希望与他人进行一对一交流的需要是如此地强烈,以致于它会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在人们挑选某种技术来使用的时候——表现出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们在因特网上所使用的各种交流办法进行深人的讨论,井一起去探究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大家将会看到,在网上已经形成了一些俗和做法,这些东西对人们在网上的聊天、电子邮件和讨论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理解这些习俗,我们需要先认清在无意识中主宰着人们交往活动的生理原理。
我们的讨论将从“古老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那个时候,没有因特网、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个人电脑。在那个时期,计算机这个词还指的是玻璃机房里的那些既庞大又昂贵、还特别娇气的东西,而人们则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 8.2 当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时
在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计算机”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人们现在称为“巨型机”之类的东西。这些机器非常贵重,能买得起它们的组织只有大公司、大学和政府。这些计算机有许多部件,还净是一些巨大的金属盒子,安放这些大盒子的房间对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老式计算机大都是由IBM公司制造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出租而不是销售的形式交付给使用方(IBM公司在那个时期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非IBM System/360系列莫属。因为这些机器太昂贵了,所以必须有很多人共享它才合算,而共享的人数往往会有几百甚至几千人。
当时的计算机到底有多贵呢?当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1兆字节的内存就价值
100万美元,而且体积会有好几个冰箱那样大(当时的100万美元可比现在值钱)。不过,那时还很少有内存超过1兆字节的计算机。
这么昂贵的计算机当然要摆在一间大屋子里。这些屋子往往有很多窗户,目的是为了让路过的人——特别是来访者—能够看到屋子里的计算机并受点“刺激”。这类房间通常被称为“计算机机房”。
在当时,通常只有操作员能够获准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计算机。大多数巨型
机都要求随时有一个以上的操作员在场才能顺利地运转。
既然普通人不能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那台机器,他们又是怎样来使用计算机的呢?在那时,程序都是打在穿孔卡片上的,每张卡片上有一条语句—也就是说,一个500行的程序就需要500张卡片,人们必须把这些卡片读到计算机里去。
要想编写程序,就得使用一台名为“穿孔机”的机器。这种机器的外观和
1940年拍的科幻电影里一件来自所谓“未来”的道具差不多,就像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铁齿上放着个打字机。你得先把空白卡片放到这台机器里,然后用打字机每次一行地敲人自己的程序。每敲入一个字符,穿孔机就会在卡片上打一组洞。每个字符都是用特定的洞眼组合来代表的。
打完所有的卡片之后,就可以去运行程序了。得把那些卡片拿到一台名为“读卡机”的机器那儿去。把你的那些卡片交给操作员,再由他们把那些卡片放到读卡机里。卡片很快就会读完,每次只能读一张卡片。当卡片经过读卡机时,上面的洞眼将被检测出来,而卡片上的数据就会被读到计算机的一个临时存储区域里去。所有卡片都读完后,你的程序就会被放到一个内部队列里等着轮到它。终于,轮到计算机来执行你的程序了。在许多系统上,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轮到计算机去执行你的程序。我有一位当时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为了运行他的程序,他曾经等过一整天。
当时,惟一的输出形式是打印在纸上。一旦轮到你的程序开始运行,它的输出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打印到长长的打印纸上。另外一个专门负责打印机的操作员会把这些纸整理好,把不同程序的输出分开。要想查看自己程序的运行结果,你就得到打印机房自己找去。它们往往会有一大卷,十几页或者几十页长。找到你程序的输出结果后,得把它们拿到另外一个有桌子的房间里去,然后把打印纸铺
在桌子上仔细地进行检查。如果出了错,你就得回到穿孔机那里重新打孔一张卡片,用它换掉原来的那一张,然后从头重复一遍上述的过程。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细节,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编写和运行程序曾经是一种节奏缓慢而又消耗时间的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待在一起花费时间,人们会相帮着检查各自的程序、在穿孔机旁边或者在打印机房的外面聊会儿闲天。总之,在当时,使用计算机会让你觉得自己是某个集体中的一员。
那时候的乐趣可真多。
8.1 交流:一种生物本能
人类有一种希望与别人进行通信和交流的生物本能。不错,我们当中是有些人比别人话多,有些人是比别人好静,但我们都有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那就是和别人进行交流。只要是心理正常、身体健康的人,就肯定会有交几个志趣相同的朋友的望。人们需要与别人交谈和交往。
当然,每个人也都会有需要平和和安静的时候。而且,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要是有人想独自呆会儿,别人也都能够理解。不过,并非每种社会都能接受这种事情,也并非所有人都这样想,有些人认为,人希望暂时独处的欲望是一种后天学到的东西,不是先天的。
人类不仅需要和别人待在一起,还希望能够有所交流。如果你想快乐,就需要与其他人交谈和交往。缺少与他人交流的人一般都不太容易保持其精神健康。
如果你曾被迫独自生活过,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希望与别人交谈。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把一个人完全孤立起来—如关在一个看管严密的狱室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那个人肯定是先感到孤独,再感到焦虑,发展到最后则是疯狂。事实上,如果想把一个人从神智清醒弄成完全绝望,最快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与周围的人有任何接触。
人们希望与他人进行一对一交流的需要是如此地强烈,以致于它会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在人们挑选某种技术来使用的时候——表现出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们在因特网上所使用的各种交流办法进行深人的讨论,井一起去探究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大家将会看到,在网上已经形成了一些俗和做法,这些东西对人们在网上的聊天、电子邮件和讨论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理解这些习俗,我们需要先认清在无意识中主宰着人们交往活动的生理原理。
我们的讨论将从“古老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那个时候,没有因特网、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个人电脑。在那个时期,计算机这个词还指的是玻璃机房里的那些既庞大又昂贵、还特别娇气的东西,而人们则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 8.2 当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时
在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计算机”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人们现在称为“巨型机”之类的东西。这些机器非常贵重,能买得起它们的组织只有大公司、大学和政府。这些计算机有许多部件,还净是一些巨大的金属盒子,安放这些大盒子的房间对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老式计算机大都是由IBM公司制造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出租而不是销售的形式交付给使用方(IBM公司在那个时期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非IBM System/360系列莫属。因为这些机器太昂贵了,所以必须有很多人共享它才合算,而共享的人数往往会有几百甚至几千人。
当时的计算机到底有多贵呢?当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1兆字节的内存就价值
100万美元,而且体积会有好几个冰箱那样大(当时的100万美元可比现在值钱)。不过,那时还很少有内存超过1兆字节的计算机。
这么昂贵的计算机当然要摆在一间大屋子里。这些屋子往往有很多窗户,目的是为了让路过的人——特别是来访者—能够看到屋子里的计算机并受点“刺激”。这类房间通常被称为“计算机机房”。
在当时,通常只有操作员能够获准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计算机。大多数巨型
机都要求随时有一个以上的操作员在场才能顺利地运转。
既然普通人不能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那台机器,他们又是怎样来使用计算机的呢?在那时,程序都是打在穿孔卡片上的,每张卡片上有一条语句—也就是说,一个500行的程序就需要500张卡片,人们必须把这些卡片读到计算机里去。
要想编写程序,就得使用一台名为“穿孔机”的机器。这种机器的外观和
1940年拍的科幻电影里一件来自所谓“未来”的道具差不多,就像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铁齿上放着个打字机。你得先把空白卡片放到这台机器里,然后用打字机每次一行地敲人自己的程序。每敲入一个字符,穿孔机就会在卡片上打一组洞。每个字符都是用特定的洞眼组合来代表的。
打完所有的卡片之后,就可以去运行程序了。得把那些卡片拿到一台名为“读卡机”的机器那儿去。把你的那些卡片交给操作员,再由他们把那些卡片放到读卡机里。卡片很快就会读完,每次只能读一张卡片。当卡片经过读卡机时,上面的洞眼将被检测出来,而卡片上的数据就会被读到计算机的一个临时存储区域里去。所有卡片都读完后,你的程序就会被放到一个内部队列里等着轮到它。终于,轮到计算机来执行你的程序了。在许多系统上,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轮到计算机去执行你的程序。我有一位当时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为了运行他的程序,他曾经等过一整天。
当时,惟一的输出形式是打印在纸上。一旦轮到你的程序开始运行,它的输出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打印到长长的打印纸上。另外一个专门负责打印机的操作员会把这些纸整理好,把不同程序的输出分开。要想查看自己程序的运行结果,你就得到打印机房自己找去。它们往往会有一大卷,十几页或者几十页长。找到你程序的输出结果后,得把它们拿到另外一个有桌子的房间里去,然后把打印纸铺
在桌子上仔细地进行检查。如果出了错,你就得回到穿孔机那里重新打孔一张卡片,用它换掉原来的那一张,然后从头重复一遍上述的过程。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细节,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编写和运行程序曾经是一种节奏缓慢而又消耗时间的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待在一起花费时间,人们会相帮着检查各自的程序、在穿孔机旁边或者在打印机房的外面聊会儿闲天。总之,在当时,使用计算机会让你觉得自己是某个集体中的一员。
那时候的乐趣可真多。
#网摘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小时候觉得,
5块好贵,晚上10点很晚,
一生很长,生活却很甜。
长大后才发现,
100块钱不够花,12点也不是很晚,
一生很短,酸甜苦辣咸。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把所有不快给昨天,
把所有的希望给明天,
把所有的努力给今天。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尽量让自己多一点快乐,
余生,活成一个简单且知足的人,
心境简单了,也就有心思经营生活;
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去享受人生。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小时候觉得,
5块好贵,晚上10点很晚,
一生很长,生活却很甜。
长大后才发现,
100块钱不够花,12点也不是很晚,
一生很短,酸甜苦辣咸。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把所有不快给昨天,
把所有的希望给明天,
把所有的努力给今天。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尽量让自己多一点快乐,
余生,活成一个简单且知足的人,
心境简单了,也就有心思经营生活;
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去享受人生。
长期羞辱会使许多人不再把羞辱当成严重伤害,他们中有的甚至不惜以进一步的羞辱去换取物质利益。一个社会这样的人多了,就很难说是正派社会。社会整体羞辱感麻木了,遭受羞辱就没有人在意。一个社会长期生活在羞辱人的制度下,失去人性价值的把持,而代之以金钱的价值,金钱就会变成一种新的羞辱力量。#网摘
@24635 #书摘 条件概率
从8世纪的早期,威尼斯共和国是地中海一带的一个主要的强权国家。在其政权鼎盛时期,威尼斯控制了大部分的亚得里亚海岸,以及克里特岛和赛浦路斯岛,同时还垄断了东方通往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威尼斯共和国由一群贵族家族所统治,这些家族之间保持着某种民主的程序。整个国家名义上的领袖是总督,从公元697年该共和国成立起,到1797年被奥地利吞并,总共有150余任总督,有的任期很短,只有1年或不到1年,也有的任期长达34年。在位的总督去世之后,该共和国会遵守一项很复杂的选举程序,他们先从贵族家族的长者当中,以抽签的方式选出一小群元老,这些被选出的元老还会再挑选一些人加入到他们之中,之后再从这一扩大的元老群中以抽签方式选出一小群人。这样的程序进行几次之后,会选出一群最后的总督候选人,总督就在这群人当中产生。
在威尼斯共和国历史的早期,每阶段的抽签都要准备一批大小相同的蜡球,有的蜡球里什么都没有,有的蜡球里面却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元老”二字。到了17世纪,最后几个阶段用的道具是大小完全相同的金球与银球。公元1268年,当多杰・拉伊涅里・泽诺(Doge Rainieri Zeno)总督去世时,在第二阶段有30位元老,于是准备了30个蜡球,其中9个蜡球内藏有“元老”纸条。一个小孩被带过来,他从装有蜡球的篮子中取出一个蜡球,交给第一位元老候选人,这位元老候选人就打开蜡球,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下一阶段的元老候选人。接着,小孩从篮子中取出第二个蜡球,交给第二位元老候选人,第二位再打开蜡球,以此类推。
在小孩选出第一个蜡球前,候选人群中的每个成员被选为下个阶段元老的概率是9/30。如果第一个蜡球是空的,剩下的候选人中每个人有9/29的概率成为下坠估摸元老。但如果第一个蜡球里有纸条,则其余人被选中的机会就剩下8/29。一旦第二个蜡球被选定且被打开,则下一个人被选中成为元老的概率同样会减少或增加,是减少还是增加取决于前次的抽球结果。这样继续抽下去,直到所有的9个纸条都被抽出为止。而在这时,剩下的候选人下一阶段成为元老的概率就降为零。
这是条件概率的一个例子。某一特定候选人被选为下一阶段元老的概率,取决于在他的选择之前被选出的蜡球。J・M・凯恩斯曾指出,所有的概率都是条件概率。用凯恩斯所举的一个例子:从他的图书室的书架上随机地选择一本书,而选中的书是精装本的概率,也是一种条件概率,其条件取决于他的图书室里究竟有多少书,以及他怎样“随机”地选取。
从8世纪的早期,威尼斯共和国是地中海一带的一个主要的强权国家。在其政权鼎盛时期,威尼斯控制了大部分的亚得里亚海岸,以及克里特岛和赛浦路斯岛,同时还垄断了东方通往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威尼斯共和国由一群贵族家族所统治,这些家族之间保持着某种民主的程序。整个国家名义上的领袖是总督,从公元697年该共和国成立起,到1797年被奥地利吞并,总共有150余任总督,有的任期很短,只有1年或不到1年,也有的任期长达34年。在位的总督去世之后,该共和国会遵守一项很复杂的选举程序,他们先从贵族家族的长者当中,以抽签的方式选出一小群元老,这些被选出的元老还会再挑选一些人加入到他们之中,之后再从这一扩大的元老群中以抽签方式选出一小群人。这样的程序进行几次之后,会选出一群最后的总督候选人,总督就在这群人当中产生。
在威尼斯共和国历史的早期,每阶段的抽签都要准备一批大小相同的蜡球,有的蜡球里什么都没有,有的蜡球里面却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元老”二字。到了17世纪,最后几个阶段用的道具是大小完全相同的金球与银球。公元1268年,当多杰・拉伊涅里・泽诺(Doge Rainieri Zeno)总督去世时,在第二阶段有30位元老,于是准备了30个蜡球,其中9个蜡球内藏有“元老”纸条。一个小孩被带过来,他从装有蜡球的篮子中取出一个蜡球,交给第一位元老候选人,这位元老候选人就打开蜡球,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下一阶段的元老候选人。接着,小孩从篮子中取出第二个蜡球,交给第二位元老候选人,第二位再打开蜡球,以此类推。
在小孩选出第一个蜡球前,候选人群中的每个成员被选为下个阶段元老的概率是9/30。如果第一个蜡球是空的,剩下的候选人中每个人有9/29的概率成为下坠估摸元老。但如果第一个蜡球里有纸条,则其余人被选中的机会就剩下8/29。一旦第二个蜡球被选定且被打开,则下一个人被选中成为元老的概率同样会减少或增加,是减少还是增加取决于前次的抽球结果。这样继续抽下去,直到所有的9个纸条都被抽出为止。而在这时,剩下的候选人下一阶段成为元老的概率就降为零。
这是条件概率的一个例子。某一特定候选人被选为下一阶段元老的概率,取决于在他的选择之前被选出的蜡球。J・M・凯恩斯曾指出,所有的概率都是条件概率。用凯恩斯所举的一个例子:从他的图书室的书架上随机地选择一本书,而选中的书是精装本的概率,也是一种条件概率,其条件取决于他的图书室里究竟有多少书,以及他怎样“随机”地选取。
@24635 #书摘 《女士品茶》
就在希特勒入侵波兰,将邪恶之幕笼罩欧洲大陆之前,奈曼就到了美国,并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开始创建统计系。在那里他一直工作到1981年去世,这期间,他把该系创建成全世界最重要的学术性统计学系之一。他把一些统计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引入该系,同时也提拔了一些默默无闻的人,这些人正致力取得卓越的成就。例如,大卫・布莱克韦尔(David Blackwell)原来只是只身孤单地在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工作,没有数理统计同行与他来往。由于他的种族原因,他一直没能在“白人”学校谋得一职,尽管他很有潜能。奈曼把他请到了伯克利。此外,奈曼还招了一位出身法国农民家庭的研究生吕西安・勒卡姆(Lucien Lecam),他后来成为世界领先的概率学家。
奈曼总是非常和善地对待他的学生和同事。他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是系里每天下午茶歇的欢乐时光,这是由奈曼主持的他与职员亲近接触的一个重要场合。他总是亲切地鼓励学生和同事谈谈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很和蔼地提出他自己的思路和见解,给出评论,加入大家的讨论。他常常在下午茶歇即将结束时举起茶杯说“为尊敬的女士们!”他特别关照女士,鼓励她们在学术生涯上不断进步。在他的女弟子当中,伊丽莎白・斯科特(Elizabeth Scott)博士是较为杰出的,她与奈曼一起做研究,共同发表论文,范围从天文学到致癌物研究,甚至动物学。还有伊夫琳・菲克斯(Evelyn Fix)博士,她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上有很重要的贡献。
直到费歇尔于1962年去世,奈曼一直受到这位天才的尖刻批评。奈曼每做一件事都会遭到费歇尔的批评。如果奈曼成功地证明出了费歇尔某项非常难解的叙述,费歇尔就说奈曼误解了他写的东西;要是奈曼扩充了费歇尔的某个观点,费歇尔就批评奈曼说他把好端端的理论用错了地方。对比,不论是付诸笔端,还是在私人场合,奈曼从不回应(如果我们相信奈曼同事的说法)。
在奈曼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奈曼说了一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往事。当时他准备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公开发开一篇用法语写的论文。当他步上讲台时,意识到费歇尔也坐在听众席上。在演讲论文时,他知道一场激辩难免,于是开始武装自己,他预计费歇尔会抓住论文里某个无关紧要的小地方,将论文和他本人攻击得体无完肤。奈曼讲完之后,等待听众提问,结果只有几个问题。费歇尔相当平和,一言未发。后来奈曼才知道,费歇尔不会讲法语。
就在希特勒入侵波兰,将邪恶之幕笼罩欧洲大陆之前,奈曼就到了美国,并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开始创建统计系。在那里他一直工作到1981年去世,这期间,他把该系创建成全世界最重要的学术性统计学系之一。他把一些统计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引入该系,同时也提拔了一些默默无闻的人,这些人正致力取得卓越的成就。例如,大卫・布莱克韦尔(David Blackwell)原来只是只身孤单地在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工作,没有数理统计同行与他来往。由于他的种族原因,他一直没能在“白人”学校谋得一职,尽管他很有潜能。奈曼把他请到了伯克利。此外,奈曼还招了一位出身法国农民家庭的研究生吕西安・勒卡姆(Lucien Lecam),他后来成为世界领先的概率学家。
奈曼总是非常和善地对待他的学生和同事。他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是系里每天下午茶歇的欢乐时光,这是由奈曼主持的他与职员亲近接触的一个重要场合。他总是亲切地鼓励学生和同事谈谈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很和蔼地提出他自己的思路和见解,给出评论,加入大家的讨论。他常常在下午茶歇即将结束时举起茶杯说“为尊敬的女士们!”他特别关照女士,鼓励她们在学术生涯上不断进步。在他的女弟子当中,伊丽莎白・斯科特(Elizabeth Scott)博士是较为杰出的,她与奈曼一起做研究,共同发表论文,范围从天文学到致癌物研究,甚至动物学。还有伊夫琳・菲克斯(Evelyn Fix)博士,她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上有很重要的贡献。
直到费歇尔于1962年去世,奈曼一直受到这位天才的尖刻批评。奈曼每做一件事都会遭到费歇尔的批评。如果奈曼成功地证明出了费歇尔某项非常难解的叙述,费歇尔就说奈曼误解了他写的东西;要是奈曼扩充了费歇尔的某个观点,费歇尔就批评奈曼说他把好端端的理论用错了地方。对比,不论是付诸笔端,还是在私人场合,奈曼从不回应(如果我们相信奈曼同事的说法)。
在奈曼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奈曼说了一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往事。当时他准备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公开发开一篇用法语写的论文。当他步上讲台时,意识到费歇尔也坐在听众席上。在演讲论文时,他知道一场激辩难免,于是开始武装自己,他预计费歇尔会抓住论文里某个无关紧要的小地方,将论文和他本人攻击得体无完肤。奈曼讲完之后,等待听众提问,结果只有几个问题。费歇尔相当平和,一言未发。后来奈曼才知道,费歇尔不会讲法语。
@24635 #书摘 《女士品茶》
虽然读者对此可能不太相信,但在数学研究领域,一个人写文章的风格确实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些数学文献的作者似乎写不出让人容易理解的文章;有些人则似乎以写成一行又一行的数学符号与注释为乐事,一篇论文中充斥着无比繁琐的细节,以至于把总的思考都迷失在了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与之相反,有些作者却总是有能力用非常简单而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数学的发展在他们的表达中显得如此的鲜明而平实。只有在回顾已经学到些什么时,读者才会确实认识到结果的伟大力量。奈曼就是这样的作者,读他的论文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数学观点自然地展开,使用的符号简单得令人无法相信,结论的显现竟如此的自然,以至于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禁要问,为什么很久以来居然没有人发现这项结论?
虽然读者对此可能不太相信,但在数学研究领域,一个人写文章的风格确实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些数学文献的作者似乎写不出让人容易理解的文章;有些人则似乎以写成一行又一行的数学符号与注释为乐事,一篇论文中充斥着无比繁琐的细节,以至于把总的思考都迷失在了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与之相反,有些作者却总是有能力用非常简单而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数学的发展在他们的表达中显得如此的鲜明而平实。只有在回顾已经学到些什么时,读者才会确实认识到结果的伟大力量。奈曼就是这样的作者,读他的论文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数学观点自然地展开,使用的符号简单得令人无法相信,结论的显现竟如此的自然,以至于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禁要问,为什么很久以来居然没有人发现这项结论?
分享 花宸 的《月亮和六便士》书评:
读完,久久不能平息,强推。
关于这本书一直以来争议很大,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文学作品并不是道德模范的行为准则。
我很喜欢这本小说,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
月亮可以是任何事物,月亮本身就可以是六便士。一个人的六便士可以另一个人的月亮。有的人去追逐了月亮,有的人捡起了六便士,每个人都得到了各自所需,无需关心具体。而且我们大多数人的月亮和六便士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定义 ,所以不管你的月亮是什么,多么遥不可及,哪怕你还在探寻你的月亮是什么的路上都没事,都没有关系,可怕的是你没有月亮以及失去追逐月亮的勇气。
小说不仅仅讲月亮与六便士,还引发了我诸多思考,且听我慢慢分析:
🌸思特里克兰德
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只属于他自己;他又属于这个世界,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他抛妻弃子,抛弃对错,不领同情,作践他人,毅然决然地追求自己的画画理想,这很思特里克兰德。
站在世俗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大骂他渣男,可当他抛弃世俗的评判标准时,他就不会被世俗价值的评判所裹挟,评价他是对是错已没有意义。所以,当我们慷慨激昂地指责他,他的目光就像是注视着还在世俗沉沦的人们,带着怜悯带着讥讽也带着自以为是的超脱。
拳头打在棉花上。您说得都对,但我下次还这样,一切对错都不重要了。我想要做,所以我做了,这就是理由。课题分离,不得不佩服能够如此坚决明确地把他人课题与自己课题分离开来的人。是啊,当一个人完全从取悦自己的心态出发,谁都没办法动摇他的想法。追求月亮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一旦决定了,就告诉自己,向前走,不要回头。
思特里克兰德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外界的任何事物,甚至是爱他的女人丝毫都不在意,即使在如此困窘的境遇下也不觉得有什么,只是一心一意地画画,真是太佩服了。
尼采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们或许总是习以为常地认为必须先满足低级的底层需求,才会需要最上面的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他打破了这个常规认知,所以他的种种行为让人费解和难以置信,是因为我们被按部就班的教育和常识填满而不自知,而不知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种生活,它或许也没错。
这也是我欣赏主人公的地方所在,即他本人的特质。
正如书中所说:“我所说的伟大并不是指政治家平步青云或军人战功显赫的那种伟大,这种人只是一时名声显赫,他们只是沾了他们地位的光而已,根本不是他们本身的特质所致,他们的伟大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失去色彩。”
打工人敬畏的是领导职位,学生敬畏的是教师职业,孩子敬畏的是父母身份。若你敬畏的是某个人的特质,那他就是真正的伟大。
我想,思特里克兰德做到了。
🌸人性
文中有个大圣人施特略夫,属于善良得过头的那种人,我们刚开始接触会觉得这人真的好得不能行。可我们坐下来仔细分析,会发现施特略夫其实只是善心泛滥,并不是出于对勃郎什的深爱,他的习性就是喜欢帮助别人,他这样做不过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情绪价值而已。这么一想,细思极恐。
不要擅自为我好。你对我造成了伤害,我可以放下,这份果不来自我。但你的这份牺牲,却无法让我放下,因为你想把因放在我这里。这是一种束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勃郎什后来一次次地推开施特略夫的原因。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也是一个值得分析的人物。
她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其实根本不爱自己的丈夫,她爱的只是他给她带来的安稳舒适的生活,让她体面地活着。但她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过他,也没有彻底地原谅他,她对丈夫的挽留和留恋都带有表演性质,更像是一种为了在名利圈得到关心的方式,为了自己的体面,并不存在太深的情感。
以至于有了从开始的苦苦挽留到丈夫离开时竭力营造的私奔假象,再到最后丈夫意外成名,说到他时语气柔和,建立美好的亡妻角色的态度转变。
抛开思特里克兰德的不耻行为,太太其实也是一个附庸风雅,爱慕虚荣的女人。
所以书中写道:“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是啊,张爱玲曾说:“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都读不完。”小时候,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长大后发现,好人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坏人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的灰色地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但也正是因为我们懂得了人性的复杂,接受了万物的多面性,心才会越来越包容、视野才会越来越宽阔,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远。
🌸恋爱脑
来看本书前,这一段被称之为恋爱脑必看,抱着好奇的态度读完,发现一点也不假。
“只是女人因为得到男人的爱抚以及男人所带来的安逸生活后所引起的再正常不过的反应。这种反应被大部分女人误以为是爱情。这种被动的感情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就像藤蔓可以随便在哪株树上攀附一样。”
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终究不是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
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爱情就是被爱。
是啊,女人有时会把因为从异性那里获得关爱、呵护以及安稳舒适的生活条件后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爱情。但实际上,这可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只是一种被动接受后产生的情感状态。并且这种情感并非特定于某个异性而产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随意性,就如同藤蔓可以随意缠绕在任何一棵树上,并不局限于某一株特定的树。
“事实上,在生活中,爱情的分量不值一提,我只知道情欲,这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爱情是一种病。女人只是我用来享乐的而已。我非常讨厌她们所说的什么事业上的助手、生活上的陪伴这些要求。”
“你应该在妇女是奴隶、男人是奴隶主的时代生活。” 我说。
“好巧,我天生就是一个正常的男人。”
我觉得这段对话很有意思。“我”讽刺思特里克兰德这样贬低女人抬高自己是旧奴隶时期的恶臭思想,而思特里克兰德说他是一个正常的男人,言下之意,正常的男人大多都是这样想的,只是因为他讲了实话,所以被觉得是另类。
这段关于男性看待女性的两种观点的碰撞,值得深思。“勃朗什之所以走向绝路,是因为她太傻,因为她精神上不够完整,而不是因为我不要她了。”
很对啊,精神上的完整很重要。一个人之所以走上绝路,是因为他的精神不够完整。
不是说什么独立自主,而是知道宴饮而归,兴尽而返,不能说朋友离席了,就骂对方不尊重我,或者觉得吃喝不值,甚至流泪辱骂自己。心平气和地放朋友离席,就是精神上的完整。
说实话读到勃朗什最后自杀,我并不觉得她可怜,自己种下的因,就要自己承担果。
爱情本身就是奢侈品,不要有受害者心态,你情我愿而已,玩不起就别玩。还有她把爱情当全部,抽离时自然而然也就像失去全部一样,世界都为之坍塌,最后以悲剧收尾。
人生广阔,不止爱与被爱。所以,不要轻易献祭自己。朋友们记住了,爱没用,相爱才有用。
🌸月亮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月亮:思特里克兰德的月亮是画画;施特略夫的月亮是善良带给自己的情绪价值;勃朗什的月亮是自己以为的真爱;阿伯拉罕的月亮是亚历山大港;阿莱克·卡尔米凯尔的月亮是六便士的生活;爱塔的月亮是思特里克兰德……
月亮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标准。没有谁比谁的生活高贵,也没有谁比谁的追求低贱。这一切都是由各人所认为的自己的月亮来决定的。人各有志。有人追求家缠万贯,有人希望爱情美满,有人满足平平淡淡,有人为梦想忙忙碌碌。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关于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最好的那一种,你觉得幸福就可以。
在这个世界上,有喜欢你的人,也一定会有讨厌你的人,但请记住,这是人们性格的差异所导致的。就像有人骂你野心勃勃,我独爱你燃烧的灵魂。不是每一条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人生这场旅行,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往同一个地方。
山林在那里,路过的风讲了很多远方的故事,山林不为所动,山林知道,山林只是山林就好了,就如风只是风。你的月亮可以是任何事物,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按照你自己的意愿过完这一生。
是的,读这本书的朋友,正如书中所说:“你在这样的生活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需要的不单单是顽强的意志,还有坚强的个性。”能取得现在的成绩,这已经很棒了。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忽略周遭的声音,大胆做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是我们自己最伟大的作品。
综上,这就是我的《月亮与六便士》
读完,久久不能平息,强推。
关于这本书一直以来争议很大,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文学作品并不是道德模范的行为准则。
我很喜欢这本小说,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
月亮可以是任何事物,月亮本身就可以是六便士。一个人的六便士可以另一个人的月亮。有的人去追逐了月亮,有的人捡起了六便士,每个人都得到了各自所需,无需关心具体。而且我们大多数人的月亮和六便士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定义 ,所以不管你的月亮是什么,多么遥不可及,哪怕你还在探寻你的月亮是什么的路上都没事,都没有关系,可怕的是你没有月亮以及失去追逐月亮的勇气。
小说不仅仅讲月亮与六便士,还引发了我诸多思考,且听我慢慢分析:
🌸思特里克兰德
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只属于他自己;他又属于这个世界,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他抛妻弃子,抛弃对错,不领同情,作践他人,毅然决然地追求自己的画画理想,这很思特里克兰德。
站在世俗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大骂他渣男,可当他抛弃世俗的评判标准时,他就不会被世俗价值的评判所裹挟,评价他是对是错已没有意义。所以,当我们慷慨激昂地指责他,他的目光就像是注视着还在世俗沉沦的人们,带着怜悯带着讥讽也带着自以为是的超脱。
拳头打在棉花上。您说得都对,但我下次还这样,一切对错都不重要了。我想要做,所以我做了,这就是理由。课题分离,不得不佩服能够如此坚决明确地把他人课题与自己课题分离开来的人。是啊,当一个人完全从取悦自己的心态出发,谁都没办法动摇他的想法。追求月亮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一旦决定了,就告诉自己,向前走,不要回头。
思特里克兰德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外界的任何事物,甚至是爱他的女人丝毫都不在意,即使在如此困窘的境遇下也不觉得有什么,只是一心一意地画画,真是太佩服了。
尼采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们或许总是习以为常地认为必须先满足低级的底层需求,才会需要最上面的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他打破了这个常规认知,所以他的种种行为让人费解和难以置信,是因为我们被按部就班的教育和常识填满而不自知,而不知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种生活,它或许也没错。
这也是我欣赏主人公的地方所在,即他本人的特质。
正如书中所说:“我所说的伟大并不是指政治家平步青云或军人战功显赫的那种伟大,这种人只是一时名声显赫,他们只是沾了他们地位的光而已,根本不是他们本身的特质所致,他们的伟大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失去色彩。”
打工人敬畏的是领导职位,学生敬畏的是教师职业,孩子敬畏的是父母身份。若你敬畏的是某个人的特质,那他就是真正的伟大。
我想,思特里克兰德做到了。
🌸人性
文中有个大圣人施特略夫,属于善良得过头的那种人,我们刚开始接触会觉得这人真的好得不能行。可我们坐下来仔细分析,会发现施特略夫其实只是善心泛滥,并不是出于对勃郎什的深爱,他的习性就是喜欢帮助别人,他这样做不过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情绪价值而已。这么一想,细思极恐。
不要擅自为我好。你对我造成了伤害,我可以放下,这份果不来自我。但你的这份牺牲,却无法让我放下,因为你想把因放在我这里。这是一种束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勃郎什后来一次次地推开施特略夫的原因。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也是一个值得分析的人物。
她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其实根本不爱自己的丈夫,她爱的只是他给她带来的安稳舒适的生活,让她体面地活着。但她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过他,也没有彻底地原谅他,她对丈夫的挽留和留恋都带有表演性质,更像是一种为了在名利圈得到关心的方式,为了自己的体面,并不存在太深的情感。
以至于有了从开始的苦苦挽留到丈夫离开时竭力营造的私奔假象,再到最后丈夫意外成名,说到他时语气柔和,建立美好的亡妻角色的态度转变。
抛开思特里克兰德的不耻行为,太太其实也是一个附庸风雅,爱慕虚荣的女人。
所以书中写道:“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是啊,张爱玲曾说:“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都读不完。”小时候,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长大后发现,好人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坏人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的灰色地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但也正是因为我们懂得了人性的复杂,接受了万物的多面性,心才会越来越包容、视野才会越来越宽阔,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远。
🌸恋爱脑
来看本书前,这一段被称之为恋爱脑必看,抱着好奇的态度读完,发现一点也不假。
“只是女人因为得到男人的爱抚以及男人所带来的安逸生活后所引起的再正常不过的反应。这种反应被大部分女人误以为是爱情。这种被动的感情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就像藤蔓可以随便在哪株树上攀附一样。”
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终究不是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
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爱情就是被爱。
是啊,女人有时会把因为从异性那里获得关爱、呵护以及安稳舒适的生活条件后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爱情。但实际上,这可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只是一种被动接受后产生的情感状态。并且这种情感并非特定于某个异性而产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随意性,就如同藤蔓可以随意缠绕在任何一棵树上,并不局限于某一株特定的树。
“事实上,在生活中,爱情的分量不值一提,我只知道情欲,这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爱情是一种病。女人只是我用来享乐的而已。我非常讨厌她们所说的什么事业上的助手、生活上的陪伴这些要求。”
“你应该在妇女是奴隶、男人是奴隶主的时代生活。” 我说。
“好巧,我天生就是一个正常的男人。”
我觉得这段对话很有意思。“我”讽刺思特里克兰德这样贬低女人抬高自己是旧奴隶时期的恶臭思想,而思特里克兰德说他是一个正常的男人,言下之意,正常的男人大多都是这样想的,只是因为他讲了实话,所以被觉得是另类。
这段关于男性看待女性的两种观点的碰撞,值得深思。“勃朗什之所以走向绝路,是因为她太傻,因为她精神上不够完整,而不是因为我不要她了。”
很对啊,精神上的完整很重要。一个人之所以走上绝路,是因为他的精神不够完整。
不是说什么独立自主,而是知道宴饮而归,兴尽而返,不能说朋友离席了,就骂对方不尊重我,或者觉得吃喝不值,甚至流泪辱骂自己。心平气和地放朋友离席,就是精神上的完整。
说实话读到勃朗什最后自杀,我并不觉得她可怜,自己种下的因,就要自己承担果。
爱情本身就是奢侈品,不要有受害者心态,你情我愿而已,玩不起就别玩。还有她把爱情当全部,抽离时自然而然也就像失去全部一样,世界都为之坍塌,最后以悲剧收尾。
人生广阔,不止爱与被爱。所以,不要轻易献祭自己。朋友们记住了,爱没用,相爱才有用。
🌸月亮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月亮:思特里克兰德的月亮是画画;施特略夫的月亮是善良带给自己的情绪价值;勃朗什的月亮是自己以为的真爱;阿伯拉罕的月亮是亚历山大港;阿莱克·卡尔米凯尔的月亮是六便士的生活;爱塔的月亮是思特里克兰德……
月亮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标准。没有谁比谁的生活高贵,也没有谁比谁的追求低贱。这一切都是由各人所认为的自己的月亮来决定的。人各有志。有人追求家缠万贯,有人希望爱情美满,有人满足平平淡淡,有人为梦想忙忙碌碌。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关于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最好的那一种,你觉得幸福就可以。
在这个世界上,有喜欢你的人,也一定会有讨厌你的人,但请记住,这是人们性格的差异所导致的。就像有人骂你野心勃勃,我独爱你燃烧的灵魂。不是每一条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人生这场旅行,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往同一个地方。
山林在那里,路过的风讲了很多远方的故事,山林不为所动,山林知道,山林只是山林就好了,就如风只是风。你的月亮可以是任何事物,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按照你自己的意愿过完这一生。
是的,读这本书的朋友,正如书中所说:“你在这样的生活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需要的不单单是顽强的意志,还有坚强的个性。”能取得现在的成绩,这已经很棒了。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忽略周遭的声音,大胆做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是我们自己最伟大的作品。
综上,这就是我的《月亮与六便士》
我发现 GPT 4o 的点子好,但经常做不对。把 GPT 的半成品交给 Claude.ai 再改一下就好了。
#english
### champagne problem ˈʃæm.peɪn ˈprɑː.bləm
释义:
“Champagne problem” 指的是看似是问题,但实际上是因为条件太好才带来的烦恼。它通常用于讽刺或调侃那些相较于真正的困难来说微不足道的烦恼,比如:要选哪所名校、豪华度假村的房间太小、工作机会太多不好选等。
这个词源于香槟(champagne),它是一种昂贵、奢华的饮品,因此“香槟烦恼”隐含着拥有优越条件才会遇到的“烦恼”。
---
### 例句:
1. She couldn’t decide which designer dress to wear to the gala—such a champagne problem!
她不知道该穿哪件设计师礼服去参加晚宴——真是幸福的烦恼!
2. Having too many job offers is a champagne problem most people wish they had.
有太多工作机会可选是个幸福的烦恼,大多数人都希望能有这种困扰。
3. He complained that his five-star hotel room didn’t have an ocean view—talk about a champagne problem!
他抱怨五星级酒店的房间没有海景——这不是典型的“香槟烦恼”吗!
---
### 相关词汇:
- first-world problem(第一世界问题):和“champagne problem”类似,指相对富裕国家的人才会遇到的“小问题”。
- humblebrag(谦虚的炫耀):指某人看似在抱怨,实则是在炫耀。
---
### 总结:
champagne problem 指的是因为条件太好才会遇到的烦恼,通常带有调侃或讽刺的意味。如果有人说自己因为奖学金太多,不知道选哪所大学,你就可以说:“That’s a real champagne problem!”
### champagne problem ˈʃæm.peɪn ˈprɑː.bləm
释义:
“Champagne problem” 指的是看似是问题,但实际上是因为条件太好才带来的烦恼。它通常用于讽刺或调侃那些相较于真正的困难来说微不足道的烦恼,比如:要选哪所名校、豪华度假村的房间太小、工作机会太多不好选等。
这个词源于香槟(champagne),它是一种昂贵、奢华的饮品,因此“香槟烦恼”隐含着拥有优越条件才会遇到的“烦恼”。
---
### 例句:
1. She couldn’t decide which designer dress to wear to the gala—such a champagne problem!
她不知道该穿哪件设计师礼服去参加晚宴——真是幸福的烦恼!
2. Having too many job offers is a champagne problem most people wish they had.
有太多工作机会可选是个幸福的烦恼,大多数人都希望能有这种困扰。
3. He complained that his five-star hotel room didn’t have an ocean view—talk about a champagne problem!
他抱怨五星级酒店的房间没有海景——这不是典型的“香槟烦恼”吗!
---
### 相关词汇:
- first-world problem(第一世界问题):和“champagne problem”类似,指相对富裕国家的人才会遇到的“小问题”。
- humblebrag(谦虚的炫耀):指某人看似在抱怨,实则是在炫耀。
---
### 总结:
champagne problem 指的是因为条件太好才会遇到的烦恼,通常带有调侃或讽刺的意味。如果有人说自己因为奖学金太多,不知道选哪所大学,你就可以说:“That’s a real champagne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