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al Through My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Notes
#读了 《胡适琐记》
胡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是求他写字的人太多,他也喜欢写。他作中国公学校长的时候,每星期到吴淞三两次,我每次遇见他都是看到他被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密密围绕着。学生要他写字,学生需要自己备纸和研好墨。他未到校之前,桌上已按次序排好一卷一卷的宣纸,一盘一盘的墨汁。他进屋之后就伸胳膊挽袖子,挥毫落纸如云烟,还要一面和人寒暄,大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势。胡先生的字如其人,清癯削瘦,而且相当工整,从来不肯作行草,一横一捺都拖得很细很长,好像是伸格膊伸腿的样子。不像瘦金体,没有那一份劲逸之气,可是不俗。胡先生说起蔡孑民先生的字,也是瘦骨嶙峋,和一般人点翰林时所写的以黑大圆光著名的墨卷迥异其趣,胡先生曾问过他,以他那样的字何以能点翰林,蔡先生答说:“也许是因为当时最流行的是黄山谷的字体罢!”
胡先生最爱写的对联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我常惋惜,大家都注意上联,而不注意下联。这一联有如双翼,上联教人求学,下联教人作人,我不知道胡先生这一联发生了多少效果。这一联教训的意味很浓,胡先生自己亦不讳言他喜欢用教训的口吻。他常说:“说话而教人相信,必须斩钉截铁,咬牙切齿,翻来覆去的说。圣经里便是时常使用
Verily,Verily 以及 Thou shalt等等的字样。”胡先生说话并不武断,但是语气永远是非常非常坚定的。
(梁实秋)
#书摘
胡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是求他写字的人太多,他也喜欢写。他作中国公学校长的时候,每星期到吴淞三两次,我每次遇见他都是看到他被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密密围绕着。学生要他写字,学生需要自己备纸和研好墨。他未到校之前,桌上已按次序排好一卷一卷的宣纸,一盘一盘的墨汁。他进屋之后就伸胳膊挽袖子,挥毫落纸如云烟,还要一面和人寒暄,大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势。胡先生的字如其人,清癯削瘦,而且相当工整,从来不肯作行草,一横一捺都拖得很细很长,好像是伸格膊伸腿的样子。不像瘦金体,没有那一份劲逸之气,可是不俗。胡先生说起蔡孑民先生的字,也是瘦骨嶙峋,和一般人点翰林时所写的以黑大圆光著名的墨卷迥异其趣,胡先生曾问过他,以他那样的字何以能点翰林,蔡先生答说:“也许是因为当时最流行的是黄山谷的字体罢!”
胡先生最爱写的对联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我常惋惜,大家都注意上联,而不注意下联。这一联有如双翼,上联教人求学,下联教人作人,我不知道胡先生这一联发生了多少效果。这一联教训的意味很浓,胡先生自己亦不讳言他喜欢用教训的口吻。他常说:“说话而教人相信,必须斩钉截铁,咬牙切齿,翻来覆去的说。圣经里便是时常使用
Verily,Verily 以及 Thou shalt等等的字样。”胡先生说话并不武断,但是语气永远是非常非常坚定的。
(梁实秋)
#书摘
#读了 《师门五年记》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七日,是北京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纪念曰;又恰好是校长胡适之先生六十八岁的诞辰。那天上午,在台北的北大同学们凡是去南港中央研究院给胡先生祝寿的人,胡先生每人都送了一本“我现在自己出钱把这个小册子印出来,不作卖品,只作赠送朋友之用”的小书,这本小书就是罗尔纲先生写的《师门五年记》。
金承艺是那天在台北参加庆祝北京大学校庆和适之师68岁生日的北京大学同学。他记说:
我得承认,这本小书使我很受感动。
如果这本书,仅只是叙述罗尔纲自己与胡适之先生间师生相处五年,对师恩称颂的报道,那我以为它就不会很感动人了。我所以受这本书感动,是因为这本小书中有“从来没有人这样坦白详细的描写他做学问的经验”(胡先生在序中的话)。它不单是介绍出一位对学生的态度如煦煦春阳,而对学生求学问的态度却又要求一丝不苟,一点也不能马虎的先生,并且叙述出一个极难得的虚心、笃实、肯接受教训的学生。做学问,而一点不苟且、永远说实话,这大概在任何时代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可是在这本书里,有一个不苟且,说实话的学生,这真不能不使人感动了。
!image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七日,是北京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纪念曰;又恰好是校长胡适之先生六十八岁的诞辰。那天上午,在台北的北大同学们凡是去南港中央研究院给胡先生祝寿的人,胡先生每人都送了一本“我现在自己出钱把这个小册子印出来,不作卖品,只作赠送朋友之用”的小书,这本小书就是罗尔纲先生写的《师门五年记》。
金承艺是那天在台北参加庆祝北京大学校庆和适之师68岁生日的北京大学同学。他记说:
我得承认,这本小书使我很受感动。
如果这本书,仅只是叙述罗尔纲自己与胡适之先生间师生相处五年,对师恩称颂的报道,那我以为它就不会很感动人了。我所以受这本书感动,是因为这本小书中有“从来没有人这样坦白详细的描写他做学问的经验”(胡先生在序中的话)。它不单是介绍出一位对学生的态度如煦煦春阳,而对学生求学问的态度却又要求一丝不苟,一点也不能马虎的先生,并且叙述出一个极难得的虚心、笃实、肯接受教训的学生。做学问,而一点不苟且、永远说实话,这大概在任何时代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可是在这本书里,有一个不苟且,说实话的学生,这真不能不使人感动了。
!image
我正在读《设计心理学》,推荐阅读。这个书名字取得不好,好像多么高深似的。原英文书名意译应是《身边的设计》,这个多么平易近人啊,适合各种人阅读。尤其既不懂设计也不懂心理学的,一张白纸才好作画嘛!#读了
#读了 《中东生死门》那些报纸上新闻里的人物鲜活的出现在这本书里。很遗憾,这么多年过去了,中东局势并没有变好,加沙更是变成了一片焦土。阿巴斯管理的西岸今天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吗?一个政府,一支合法武装。
#读了
《远去的胜利--德国前线将领二战回忆录》
抄录一下这本书的最后一段,希望在今天仍然在发动战争或者想要发动战争的独裁者们都早日覆灭。
> 25年之后,1914年到1918年那场战争的教训再次上演:德国不能在一条以上的战线上同时作战并赢得战争。感谢上帝,今天我们吸取了更多教训。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此时德国人民衷心渴望同过去的“敌人”达成诚挚的最终和解。我们怀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我们决不能再与邻邦大动干戈。让我们用一切手段来同他们竞争吧,但只能是以和平的方式。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现在我们唯一的战斗就是从曾经的“敌人”那里赢得友爱与尊重。如果所有文明国家都能赢得和平——于我们而言这是一种慰藉——那么在战场上、在逃离即将到来的对手的路上、在遭受空袭的德国城市中丧命的600万德国人,就没有白白地付出生命。
!image
《远去的胜利--德国前线将领二战回忆录》
抄录一下这本书的最后一段,希望在今天仍然在发动战争或者想要发动战争的独裁者们都早日覆灭。
> 25年之后,1914年到1918年那场战争的教训再次上演:德国不能在一条以上的战线上同时作战并赢得战争。感谢上帝,今天我们吸取了更多教训。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此时德国人民衷心渴望同过去的“敌人”达成诚挚的最终和解。我们怀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我们决不能再与邻邦大动干戈。让我们用一切手段来同他们竞争吧,但只能是以和平的方式。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现在我们唯一的战斗就是从曾经的“敌人”那里赢得友爱与尊重。如果所有文明国家都能赢得和平——于我们而言这是一种慰藉——那么在战场上、在逃离即将到来的对手的路上、在遭受空袭的德国城市中丧命的600万德国人,就没有白白地付出生命。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