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36 #书摘
8.1 交流:一种生物本能
人类有一种希望与别人进行通信和交流的生物本能。不错,我们当中是有些人比别人话多,有些人是比别人好静,但我们都有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那就是和别人进行交流。只要是心理正常、身体健康的人,就肯定会有交几个志趣相同的朋友的望。人们需要与别人交谈和交往。
当然,每个人也都会有需要平和和安静的时候。而且,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要是有人想独自呆会儿,别人也都能够理解。不过,并非每种社会都能接受这种事情,也并非所有人都这样想,有些人认为,人希望暂时独处的欲望是一种后天学到的东西,不是先天的。
人类不仅需要和别人待在一起,还希望能够有所交流。如果你想快乐,就需要与其他人交谈和交往。缺少与他人交流的人一般都不太容易保持其精神健康。
如果你曾被迫独自生活过,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希望与别人交谈。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把一个人完全孤立起来—如关在一个看管严密的狱室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那个人肯定是先感到孤独,再感到焦虑,发展到最后则是疯狂。事实上,如果想把一个人从神智清醒弄成完全绝望,最快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与周围的人有任何接触。
人们希望与他人进行一对一交流的需要是如此地强烈,以致于它会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在人们挑选某种技术来使用的时候——表现出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们在因特网上所使用的各种交流办法进行深人的讨论,井一起去探究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大家将会看到,在网上已经形成了一些俗和做法,这些东西对人们在网上的聊天、电子邮件和讨论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理解这些习俗,我们需要先认清在无意识中主宰着人们交往活动的生理原理。
我们的讨论将从“古老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那个时候,没有因特网、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个人电脑。在那个时期,计算机这个词还指的是玻璃机房里的那些既庞大又昂贵、还特别娇气的东西,而人们则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 8.2 当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时
在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计算机”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人们现在称为“巨型机”之类的东西。这些机器非常贵重,能买得起它们的组织只有大公司、大学和政府。这些计算机有许多部件,还净是一些巨大的金属盒子,安放这些大盒子的房间对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老式计算机大都是由IBM公司制造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出租而不是销售的形式交付给使用方(IBM公司在那个时期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非IBM System/360系列莫属。因为这些机器太昂贵了,所以必须有很多人共享它才合算,而共享的人数往往会有几百甚至几千人。
当时的计算机到底有多贵呢?当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1兆字节的内存就价值
100万美元,而且体积会有好几个冰箱那样大(当时的100万美元可比现在值钱)。不过,那时还很少有内存超过1兆字节的计算机。
这么昂贵的计算机当然要摆在一间大屋子里。这些屋子往往有很多窗户,目的是为了让路过的人——特别是来访者—能够看到屋子里的计算机并受点“刺激”。这类房间通常被称为“计算机机房”。
在当时,通常只有操作员能够获准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计算机。大多数巨型
机都要求随时有一个以上的操作员在场才能顺利地运转。
既然普通人不能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那台机器,他们又是怎样来使用计算机的呢?在那时,程序都是打在穿孔卡片上的,每张卡片上有一条语句—也就是说,一个500行的程序就需要500张卡片,人们必须把这些卡片读到计算机里去。
要想编写程序,就得使用一台名为“穿孔机”的机器。这种机器的外观和
1940年拍的科幻电影里一件来自所谓“未来”的道具差不多,就像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铁齿上放着个打字机。你得先把空白卡片放到这台机器里,然后用打字机每次一行地敲人自己的程序。每敲入一个字符,穿孔机就会在卡片上打一组洞。每个字符都是用特定的洞眼组合来代表的。
打完所有的卡片之后,就可以去运行程序了。得把那些卡片拿到一台名为“读卡机”的机器那儿去。把你的那些卡片交给操作员,再由他们把那些卡片放到读卡机里。卡片很快就会读完,每次只能读一张卡片。当卡片经过读卡机时,上面的洞眼将被检测出来,而卡片上的数据就会被读到计算机的一个临时存储区域里去。所有卡片都读完后,你的程序就会被放到一个内部队列里等着轮到它。终于,轮到计算机来执行你的程序了。在许多系统上,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轮到计算机去执行你的程序。我有一位当时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为了运行他的程序,他曾经等过一整天。
当时,惟一的输出形式是打印在纸上。一旦轮到你的程序开始运行,它的输出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打印到长长的打印纸上。另外一个专门负责打印机的操作员会把这些纸整理好,把不同程序的输出分开。要想查看自己程序的运行结果,你就得到打印机房自己找去。它们往往会有一大卷,十几页或者几十页长。找到你程序的输出结果后,得把它们拿到另外一个有桌子的房间里去,然后把打印纸铺
在桌子上仔细地进行检查。如果出了错,你就得回到穿孔机那里重新打孔一张卡片,用它换掉原来的那一张,然后从头重复一遍上述的过程。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细节,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编写和运行程序曾经是一种节奏缓慢而又消耗时间的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待在一起花费时间,人们会相帮着检查各自的程序、在穿孔机旁边或者在打印机房的外面聊会儿闲天。总之,在当时,使用计算机会让你觉得自己是某个集体中的一员。
那时候的乐趣可真多。
8.1 交流:一种生物本能
人类有一种希望与别人进行通信和交流的生物本能。不错,我们当中是有些人比别人话多,有些人是比别人好静,但我们都有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那就是和别人进行交流。只要是心理正常、身体健康的人,就肯定会有交几个志趣相同的朋友的望。人们需要与别人交谈和交往。
当然,每个人也都会有需要平和和安静的时候。而且,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要是有人想独自呆会儿,别人也都能够理解。不过,并非每种社会都能接受这种事情,也并非所有人都这样想,有些人认为,人希望暂时独处的欲望是一种后天学到的东西,不是先天的。
人类不仅需要和别人待在一起,还希望能够有所交流。如果你想快乐,就需要与其他人交谈和交往。缺少与他人交流的人一般都不太容易保持其精神健康。
如果你曾被迫独自生活过,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希望与别人交谈。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把一个人完全孤立起来—如关在一个看管严密的狱室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那个人肯定是先感到孤独,再感到焦虑,发展到最后则是疯狂。事实上,如果想把一个人从神智清醒弄成完全绝望,最快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与周围的人有任何接触。
人们希望与他人进行一对一交流的需要是如此地强烈,以致于它会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在人们挑选某种技术来使用的时候——表现出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们在因特网上所使用的各种交流办法进行深人的讨论,井一起去探究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大家将会看到,在网上已经形成了一些俗和做法,这些东西对人们在网上的聊天、电子邮件和讨论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理解这些习俗,我们需要先认清在无意识中主宰着人们交往活动的生理原理。
我们的讨论将从“古老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那个时候,没有因特网、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个人电脑。在那个时期,计算机这个词还指的是玻璃机房里的那些既庞大又昂贵、还特别娇气的东西,而人们则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 8.2 当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时
在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计算机”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人们现在称为“巨型机”之类的东西。这些机器非常贵重,能买得起它们的组织只有大公司、大学和政府。这些计算机有许多部件,还净是一些巨大的金属盒子,安放这些大盒子的房间对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老式计算机大都是由IBM公司制造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出租而不是销售的形式交付给使用方(IBM公司在那个时期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非IBM System/360系列莫属。因为这些机器太昂贵了,所以必须有很多人共享它才合算,而共享的人数往往会有几百甚至几千人。
当时的计算机到底有多贵呢?当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1兆字节的内存就价值
100万美元,而且体积会有好几个冰箱那样大(当时的100万美元可比现在值钱)。不过,那时还很少有内存超过1兆字节的计算机。
这么昂贵的计算机当然要摆在一间大屋子里。这些屋子往往有很多窗户,目的是为了让路过的人——特别是来访者—能够看到屋子里的计算机并受点“刺激”。这类房间通常被称为“计算机机房”。
在当时,通常只有操作员能够获准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计算机。大多数巨型
机都要求随时有一个以上的操作员在场才能顺利地运转。
既然普通人不能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那台机器,他们又是怎样来使用计算机的呢?在那时,程序都是打在穿孔卡片上的,每张卡片上有一条语句—也就是说,一个500行的程序就需要500张卡片,人们必须把这些卡片读到计算机里去。
要想编写程序,就得使用一台名为“穿孔机”的机器。这种机器的外观和
1940年拍的科幻电影里一件来自所谓“未来”的道具差不多,就像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铁齿上放着个打字机。你得先把空白卡片放到这台机器里,然后用打字机每次一行地敲人自己的程序。每敲入一个字符,穿孔机就会在卡片上打一组洞。每个字符都是用特定的洞眼组合来代表的。
打完所有的卡片之后,就可以去运行程序了。得把那些卡片拿到一台名为“读卡机”的机器那儿去。把你的那些卡片交给操作员,再由他们把那些卡片放到读卡机里。卡片很快就会读完,每次只能读一张卡片。当卡片经过读卡机时,上面的洞眼将被检测出来,而卡片上的数据就会被读到计算机的一个临时存储区域里去。所有卡片都读完后,你的程序就会被放到一个内部队列里等着轮到它。终于,轮到计算机来执行你的程序了。在许多系统上,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轮到计算机去执行你的程序。我有一位当时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为了运行他的程序,他曾经等过一整天。
当时,惟一的输出形式是打印在纸上。一旦轮到你的程序开始运行,它的输出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打印到长长的打印纸上。另外一个专门负责打印机的操作员会把这些纸整理好,把不同程序的输出分开。要想查看自己程序的运行结果,你就得到打印机房自己找去。它们往往会有一大卷,十几页或者几十页长。找到你程序的输出结果后,得把它们拿到另外一个有桌子的房间里去,然后把打印纸铺
在桌子上仔细地进行检查。如果出了错,你就得回到穿孔机那里重新打孔一张卡片,用它换掉原来的那一张,然后从头重复一遍上述的过程。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细节,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编写和运行程序曾经是一种节奏缓慢而又消耗时间的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待在一起花费时间,人们会相帮着检查各自的程序、在穿孔机旁边或者在打印机房的外面聊会儿闲天。总之,在当时,使用计算机会让你觉得自己是某个集体中的一员。
那时候的乐趣可真多。